废除汉字几十年后,韩语终于被确诊“中国拼音”,韩国人又破防了 朝鲜半岛上汉字用得可不是一天两天,从古时候传入,就成了官方文件、诗词歌赋的骨架子。到了1446年,朝鲜国王世宗搞出训民正音,也就是韩文的前身,本意是帮老百姓更容易啃汉字这块硬骨头。 那些字母设计得挺巧妙,圆圆的像嘴巴张开的形状,方便发音,可谁也没想过要彻底扔掉汉字。世宗的诏书里写得清清楚楚,这套东西就是辅助工具,帮平民一步步接近汉字的精髓。结果呢,几百年过去,韩文被捧上天,汉字却一步步边缘化。 近代那段历史更乱,日本殖民时期,韩国人憋着一股劲儿想证明自己不是附庸。1948年韩国建国,制宪会议一锤定音,通过韩国文字专用法,公文开始主推韩文,汉字退居二线。 不过,当时还留了后门,允许汉字在括号里补注。1957年,教育部门列出1800个常用汉字,学校里老师照旧教,学生们抄笔记,日子过得还算顺溜。政策上头是想让韩文独大,骨子里却没真下狠手。转眼到1970年,朴正熙上台,一纸命令就把小学汉字课全砍了。 从那以后,课本里汉字踪影全无,报纸电视街头标牌,全换成韩文。政府宣传得热火朝天,说这是民族独立的标志,韩国人一度觉得扬眉吐气。可现实这东西,从来不按剧本走。废了汉字,韩语的毛病一下子就冒头了,尤其是那些同音词,简直是语言界的定时炸弹。 这些问题堆积着,韩国文化人坐不住了。历史文献读不懂,《朝鲜王朝实录》那些宝贝,全靠汉字撑着,现在转成韩文,模糊处一堆,得翻老黄历才能对上号。 族谱传承更尴尬,老一辈的字迹泛黄,后辈盯着发呆,意思猜不对,家谱就断了线。知识分子呼吁恢复汉字,声音越来越大,可政府摇摆不定。90年代中韩建交,中国经济起飞,韩国企业蜂拥而入,不会汉字,谈生意就卡壳。旅游业也醒悟,首尔釜山街头,双语招牌冒出来,中韩并用,方便中国人游客。 政策上,1999年官方文件允许韩汉混用,2005年交通标志恢复汉字。 2009年,20位前总理联名上书,敦促小学重开汉字课。 教育部调研了好几轮,家长们踊跃发言,可反对派喊得凶,计划屡屡搁浅。2014年又提小学教材并记汉字,舆论一顿批,说是倒退。市场可不管这些,私立补习班火爆,98%的孩子在上汉字课,全国汉字能力考试成简历杀手锏。 企业招聘明文要求1000到1800个汉字,考到3级以上,毕业就业稳了。五大经济团体19万家企业,全盯着这个。 生活里汉字也没闲着,婚丧嫁娶、身份证、合同公证,全得用上。就连总统演讲,中文场合甩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听着多顺溜。年轻人态度两极,有人把汉字印T恤上当潮流,有人钻研古籍找灵感,有人懒得学,只会“中大中小福”几个字,够门面用。韩国社会就这样扯皮,韩文专用是民族尊严,没汉字韩语像丢了魂的拼音。 这争议没完没了,韩国在自豪和实用间拉锯。废汉字几十年,表面成功,里子亏大发。韩语被扣“中国拼音”帽子,韩国人气不过,却也得认。毕竟,语言这玩意儿,不是说扔就扔的,得活在人堆里,经得起折腾。未来咋样,谁知道呢,也许哪天政策一转,汉字又堂堂正正回课堂。韩国人这心态,纠结归纠结,日子还得过,文化这东西,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废除汉字几十年后,韩语终于被确诊“中国拼音”,韩国人又破防了 朝鲜半岛上汉字用得
历史破局者
2025-09-17 04:26:48
0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