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总有一部分“国军粉”通过各种手段,夸大国民党的抗战作用,美化国民党的抗战形象,8月24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不能夸大国民党的抗战作用,看看真实的国民党,到底是什么样!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国民党面对外侮时的妥协就已经有了苗头。 1928年南京惨案发生,英美军队在咱们国土上动武,国民党却把责任推给别人,对列强的侵略提都不提。 同年济南惨案,面对日军的挑衅,他们还是选择退一步,没敢真正反抗。 到了1931年,中村事件、万宝山事件明摆着日本关东军要动手,国民党还是没采取半点有用的措施。 这就导致九一八事变后,他们继续不抵抗,黑龙江、吉林、辽宁还有热河四省很快就丢了。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那几年,国民党一门心思搞“攘外必先安内”,跟日本签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让日本势力一步步渗进华北,与此同时还调重兵去打红军。 全国老百姓都喊着要抗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吉鸿昌将军挺身而出,最后却被国民党特务抓起来杀了。 1935年国民党五大上,还说“没到最后关头就不牺牲”,就是找借口不想真抗日。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在庐山说要“抗战到底”,可实际上心里还盼着欧美列强出来调停,想靠别人帮忙停火。 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抵抗劲头又松了。 先是副总裁汪精卫带着一群人投靠日本,成了汉奸,1939到1944年这几年,国民党里少将以上投敌的将领就有62个。 再到后来,他们把精力放在别的地方,破坏抗日的团结局面,1941年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九千多人大部分都牺牲了。 更让人痛心的是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那时候国际反法西斯战场到处都是好消息。 可日军一进攻,国民党军队却像没设防一样,河南、湖北、湖南这些地方很快就丢了,日军一路打到贵州,要不是日军后来没力气了,连重庆都危险。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豫桂湘大溃败”。 除了打仗不行,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更是严重,“前方士兵在拼命,后方官员在享乐”这话一点不假。 立法院院长孙科只顾着自己玩乐,孔祥熙手下人搞美元公债,贪了一千六百多万美元,最后也只是免了孔祥熙的职,没多追究。 第七十一军副军长陈明仁看过士兵抢饭,直说这样下去抗战要完。 部队里吃空饷也是普遍现象,暂编第五师实际只有三千多人,上报的时候却说是七千多人,多领的粮食都被前任师长卖了换钱。 连空军也一样,航空委员会主任钱大钧都在日记里说,没见过比航委会更腐败的机关。 他们的抗战态度从来就没坚定过,一会儿想妥协,一会儿又被迫抵抗,核心原因就是怕老百姓力量起来了,自己的统治坐不稳。 全面抗战前怕得罪列强,不敢反抗;抗战中盼着别人帮忙,不敢放手发动老百姓,不像有的力量那样,把大家都动员起来,拧成一股绳抗日。 这种不坚定的态度,让他们打不了持久战,遇到困难就想退,遇到诱惑就动摇,1940年还跟日本在香港、澳门偷偷谈过,想私下解决战争,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撑起主要的抗日责任? 再看他们的抗战方式,只靠政府和军队,把老百姓排除在外,觉得老百姓起来了会威胁自己,结果就是没了民众支持,打游击战也打不好。 冀察战区、鲁苏战区的游击战基本没起到作用,第三、五战区试着搞,也没效果。 他们还总想着靠外援,九一八之后盼国联主持公道,结果李顿调查团来了也没解决问题;淞沪会战的时候盼布鲁塞尔会议能制止日本,最后还是落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了,国民党又想着靠美援撑着,等别人打赢了自己捡便宜,后来还用美援的装备打内战,这哪是真心抗日? 还有些人会提到张自忠、谢晋元这些国民党爱国官兵,他们在战场上不怕死,为国家牺牲,这份勇气和忠诚确实该永远记着,这是咱们民族的骄傲。 可不能因为他们的英勇,就忽略了国民党统治的问题。 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牺牲,很大程度是因为国民党兵力部署乱七八糟,友军没配合好,让他成了孤军,最后寡不敌众。 谢晋元带着“八百壮士”守四行仓库,看着英勇,实际上更像一场给外国人看的表演,国民党没准备后续支援,最后只能困在里面。 这些烈士的牺牲本来可以避免,或者说不该这么惨烈,都是因为国民党的战略失误、指挥不当,还有军队里的腐败,让士兵没得到该有的支持,才让悲剧发生得更多。 还原这段历史,不是要否定谁,而是要把真相说清楚。 更要分清国民党统治集团和爱国官兵,不能因为当官的做错了,就忘了士兵的牺牲,也不能因为士兵英勇,就美化当官的腐败和无能。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4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