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可以,不让步!首轮长达六小时的会谈已经结束,但美国要的,中国给不了,我们要的,美国不想给,官方点评此次会谈——需要一个“诚”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会问,中国为什么要保持谈判的姿态?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关系是高度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彻底脱钩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双方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把沟通渠道保持畅通,至少可以避免矛盾迅速恶化。 但是,中国的策略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前谈判时,可能为了大局考虑,会有一些灵活调整;但现在的底线意识更强烈。谈判可以继续,合作可以展开,但如果触碰到核心利益,那是一步都不会退。 这就是所谓的新策略:只谈判,不让步。 说到中美摩擦,关税是绕不开的话题。去年四月份的时候,美国突然把关税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典型的极限施压。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没有退缩,而是立刻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结果就是两国的贸易往来几乎停滞。 僵持了几个月后,转折点出现在日内瓦。那一次,双方达成了一个为期九十天的“关税休战”协议。简单说,就是美国先把加上的关税降了一部分,中国也相应调整。这份协议的意义在于,它说明极端施压是没用的,只有在对等博弈下,才能把谈判拉回正常轨道。 但所谓休战,并不等于问题解决了。九十天里,双方继续磋商,美国依旧在不断试探,不断给中国施加新的压力。 这几轮谈判中,科技和资源成了重点。尤其是在高端芯片方面,美国一直非常警惕,担心相关产品会被中国用到军事领域,甚至一度想阻止这些芯片的出口。 中国的立场很清楚,涉及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问题,没得商量。谈可以,但绝不接受别人把手伸到咱们的发展路子上。 还有稀土,大家都知道,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的命脉,而稀土加工几乎被中国牢牢掌握。当贸易关系紧张的时候,中国确实收紧过稀土出口,后来为了营造缓和氛围,又恢复了一部分美国企业的进口许可。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会无条件妥协。稀土管控,本质上是对自身资源和产业安全的保护,而不是针对谁。 就在今年9月,美国商务部还把23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涉及半导体、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这种做法其实等于在谈判前先亮刀子,缺乏诚意。 除了关税和出口管制,美国在谈判里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超出正常范围。 比如,在瑞典的会谈上,美方官员希望中国把“向消费型经济转型”的目标,写进下一轮五年规划里。他们甚至觉得,这种转变要靠关税这种外部冲击来推动。说白了,这就是想干预中国的顶层经济规划。 再比如,能源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要求,美国希望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还希望中国协助解决他们国内的芬太尼问题。这些要求,怎么看都像是把责任甩给别人,明显超出了经贸谈判的范畴。 更早的时候,美国甚至想让中国修改一些国内法律法规,以满足他们的贸易要求。中国的态度也很明确:这就是赤裸裸的干涉内政,是不可能接受的。 面对这些复杂局面,中国的策略其实很清楚。该灵活的时候,会释放善意,比如适度放开部分稀土出口;但一旦涉及原则问题,就坚决守住,不给半步空间。 另外,中国一再强调,谈判是双向的过程。如果美国只是单方面提出无理要求,却没有拿出诚意,那就别指望中国会让步。 这种态度的背后,是对自身经济韧性的信心。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经济体量庞大,产业链完备。虽然贸易摩擦会带来阵痛,但根基并不会动摇。 很多人担心,中美摩擦会不会导致彻底对抗?其实不必这么想。“只谈不让”并不是关起门来,而是一种理性选择。 中国清楚地知道,和美国完全脱钩既不现实,也没人能承受那样的后果。真正的目标,是在谈判桌上维护自身利益,不让对方把规则和条件强加到我们头上。 这是一种成熟和自信的表现,过去可能会考虑如何“息事宁人”,但现在中国更强调原则和底线,愿意沟通,但不会为了达成协议而牺牲核心利益。 中国在这几个月的谈判里展现出了新的姿态。大门敞开,随时可以谈,但只要涉及到国家利益、发展自主权、主权问题,那就是红线,不可能退让。 美方如果想要真正推进谈判,就必须拿出诚意,不能一边制裁打压,一边又要求中国配合。对话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的索取。 可以预见,中美之间的博弈还会长期存在,谈判也会不断反复。但随着中国对自身经济实力越来越有信心,这种“谈可以,不让步”的策略会成为常态。守住底线、坚持原则,才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的根本。
中美关税大战的结果是中国没料到的,美国原来的“绝招”是用俄罗斯的那套对付中国,但
【1评论】【10点赞】
koala19840908
跟美国谈,看美国行动,把小日本灭国了,跟中国谈这是唯一砝码,做不到一切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