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上学,这些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前两天吃饭聊天时,身边不少朋友问我:“你们家老大以前是在史家小学上学吧?你怎么从来没提过这事儿?” 其实我挺无奈的。在大多数北京家长心里,史家小学算是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但在我看来,它真的很普通。而且一聊这个话题,很容易得罪人,再加上史家的不少老师都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一直不太愿意说。我家老大在史家读的小学,可老二上学时,我坚定地选了一所离家近、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这其实已经能说明我的态度了。 两年前我发过一条10万+的选校视频,很多朋友问我要不要选重点学校、要不要买学区房。在我看来,为了所谓的重点学校,把自己原本不错的房子换成老破小,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我不是说史家不好,它确实是一所不错的小学,但在那里能碰到什么样的老师,全看运气。有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也有一心想着升迁、爱慕虚荣的老师。 有些在重点学校工作的老师,是为了攒资历、求升迁才来的,并非真心搞教育。这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和那些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完全不一样。所以你会发现,不管是进重点小学还是普通小学,遇到好老师基本都是撞概率。 反而那些普通小学的老师,因为学校本身普通,领导和自己都没什么升迁指望,所以更能沉下心来搞教学。从我的真实感受来说,在普通小学遇到好老师的概率,比在重点学校还大。 重点学校每天要应付各种检查、接待参观,哪有那么多时间专心搞教学?很多精力都花在了“表演”上,教学计划也常被打乱。可教育本就该是安安静静的慢功夫,哪能追求快速出成果? 这样一来,就难免出现一些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有的学校连冰场都没有,却有“全国第一”的冰球队,其实队员都是家长私下培养的,只是代表学校比赛,这在正常逻辑里根本说不通。 还有一次,学校在鸟巢办运动会,可因为学生太多,跑步只让跑30米。作为专业运动员,我觉得这不仅荒谬,还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刚起步就停,对身体并不好。但没办法,谁让它是总校呢,不是实验校区或分校,整个体系就没办法踏踏实实地搞教育。 很多家庭为了进重点学校,甚至卖掉大别墅换老破小,可最后有什么用呢?我家老大的小学同学现在都该上高三了,从小学毕业到现在,大家的发展基本是平均分布,好的很好,差的也真差,大多归于平庸。孩子的好坏,根本不是因为在史家上学,好的孩子要么家庭重视,要么自身资质好;而那些当初拼命找关系、买学区房进来的孩子,不少都有心理问题。 所以你会发现,学校的名气都是虚头巴脑的光环,可能前一两年有点用,过三四年就没意义了。 比起史家,我家老大后来上的初中——工美附中,我倒觉得挺好。工美附中在东城区勉强算区重点,但老东城区的人不少都觉得它是“渣校”,因为它是美术附中。 可就在这所所谓的“渣校”里,孩子学习压力不大,还找到了自信。他的成绩从下游慢慢追到上游,中考时考了全校前几名,通过校额到校考上了171中学。但后来他说不想上了,想出国,之后就去了德国。 这让我明白,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更能成长。美术院校相对自由,当时的王泽旭校长是个真正的教育家。我和他聊过几次,他更看重对孩子人品的塑造,而非单纯追求成绩。所以这所学校风气很正,学生成绩或许不算顶尖,但人品都不错。 我能明显感觉到,儿子在工美附中的同学,人品都很正直。虽然他们成绩可能不好,有的初中就谈恋爱、逛街,但本性不坏。而儿子那些从史家毕业、后来进了重点高中的小学同学,每次聚餐都低头刷手机,不跟大人沟通,显得很不自信。这都是被家里的压力摧残的,现在就没了后劲,将来进入社会该发力时,又哪来的力量呢? 很多事情不能只看一时,要从长远分析,家长才知道该怎么选。其实小学阶段,“离家近”最重要,至于校内教育的不足,比如人品塑造、兴趣培养、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的激发,甚至是对“挣钱能力”的启蒙,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弥补——这些本就不是小学校内教育能完全覆盖的。
关于孩子上学,这些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前两天吃饭聊天时,身边不少朋友问我:“你们
岚岚看商业
2025-09-16 21:24:54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