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可朱允炆继位后,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爷爷朱元璋几乎将明朝的开国功臣杀戮殆尽,到了自己手里已经是无人可用了,如此形势下,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在明朝开国后的皇宫大院,一个年轻的继承人坐上龙椅,却眼瞅着叔叔带兵打过来,手里没个靠谱的将领可用。这事说起来,就得从爷爷朱元璋那一代说起,他为了稳固江山,杀光了那些老功臣,结果留给孙子的朝廷成了空架子。靖难之役一打响,结局会怎么样呢? 明朝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朱元璋从农民起家,推翻元朝,于1368年在南京建立政权。他当皇帝后,特别注重中央集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朱元璋有好多儿子,他封他们为藩王,去边疆镇守,像是朱棣封在北平当燕王。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是太子,人品好,威望高,本来是接班人,可惜在1392年病逝了。朱元璋没从其他儿子里挑,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体现了我们传统里嫡长继承的原则。 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顺利上位,从1380年的胡惟庸案开始,大规模清洗开国功臣。胡惟庸是丞相,被指控谋反,牵连了好几万人。接着1393年的蓝玉案,又杀了蓝玉和一万五千多人,这些都是打江山的骨干将领。朱元璋这么做,是担心这些功臣尾大不掉,威胁皇权。他还加强监察制度,设立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那时候朱允炆21岁,书生气重,身边的齐泰、黄子澄这些大臣,都是文官,主张削藩,削减藩王权力。 朱允炆上台没多久,就发现爷爷朱元璋几乎将明朝的开国功臣杀戮殆尽,到了自己手里已经是无人可用了,如此形势下,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这就是标题上说的那个问题。朝廷里剩下的官员,大多是年轻人,没上过战场。朱允炆开始推行削藩,从1398年秋天抓起周王朱橚,废为庶人。接着岷王朱楩、湘王朱柏也遭贬,朱柏在1399年被迫自杀。这些藩王是朱元璋的儿子,权力太大,朱允炆觉得得管管,才能稳住中央。 朱棣在北平听说这些事,觉得威胁到自己。他是朱元璋第四子,带兵多年,镇守北方,防蒙古入侵。朱棣手下有精兵,北平是战略要地。1399年7月,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朱允炆赶紧派耿炳文北上讨伐,耿炳文是老将,但年纪大,经验虽有,却没挡住朱棣。朱棣的部队机动性强,在真定一带打败耿炳文。朱允炆又换李景隆当主将,李景隆是贵族子弟,没啥实战本事,在济南、白沟河等地连吃败仗。朱棣一步步南下,朝廷军节节败退。 朱允炆试着拉拢其他藩王,比如联络宁王朱权、辽王朱植,但他们大多观望,或者被朱棣拉过去。朱允炆还想招募民间人才,可时间紧,效果差。长江防线是最后屏障,朱允炆调兵守江,可朱棣在1402年渡江成功。朱棣的军队推进快,内部有奸细帮忙。朱允炆的手下将领,像盛庸、平安这些人,忠诚是忠诚,但指挥不行,失误多。朱元璋当年杀的那些蓝玉、李善长、冯胜,都是能打仗的,留下的多是平庸之辈。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朱棣在1402年7月13日攻入南京。朱允炆的朝廷崩盘,他本人下落不明,有人说逃了,有人说死了。朱棣上台后,改元永乐,当了明成祖。他继续削藩,迁都北京,加强北部防御。这事从朱元璋传位朱允炆开始,本意是稳江山,可清洗功臣太狠,断了人才链子,导致内乱。朱元璋的猜忌心重,杀了那么多老臣,短期看稳了,长期看埋下隐患。朱允炆年纪轻,身边文官多,政策急躁,没处理好叔侄关系。 我们看历史,得吸取教训。明朝初年这事,告诉我们权力传承得慎重,不能一刀切。过度集权容易出问题,得平衡各方力量。朱棣上台后,明朝进入永乐时期,派郑和下西洋,扩大影响,但也花了不少钱。靖难之役暴露了封建王朝的内部矛盾,皇室家族争斗影响国家稳定。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可朱允炆继位后,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爷爷朱元璋几乎将明
蕊蕊聊过去
2025-09-16 13:45:3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