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奇迹,回顾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开滦煤矿干部职工的感人自救 开滦煤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那时候它已经是河北地区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到1976年,煤矿下属八个矿井,唐山、林西、东欢坨、赵各庄、吕家坨、范各庄、荆各庄、钱家营,每个矿井都有一群干部和职工在井下作业。干部们不光坐在办公室指挥,还坚持下井和工人一起干活,这在当时是煤矿的风气。郭彪是矿务局副局长,他负责调度工作,经常参与一线劳动。 罗履常是赵各庄矿的技术专家,对矿井巷道分布特别熟悉,从小在矿区长大,积累了不少经验。贾邦友是吕家坨矿副矿长,早年从部队转业过来,1954年到煤矿,从基层一步步干到领导岗位。李宝兴那时候才17岁,刚进赵各庄矿不久,属于年轻矿工。张勇在某分矿管炸药和雷管,工作上特别认真。这些人都是开滦煤矿的普通一员,他们的背景反映了煤矿职工的多样性,有的来自部队,有的从小接触煤矿。 张勇在震后返回井下清点炸药,结果没能出来,这也显示出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煤矿干部职工的日常就是这样,强调责任和坚持,但也面临实际困难。他们的经历让自救故事更有真实感,不是凭空而来。 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里氏7.8级,震源浅,地面破坏严重。开滦煤矿地表建筑基本全毁,通讯中断,发电和通风设备损坏。井下超过一万人正作业,干部职工混在一起。震后,井下断电断风,地下水位上涨,情况危急。大部分人没受伤,因为矿井深度超过震源,岩层稳定。少数人遇难,主要在浅层区域。地面幸存者迅速组织救援,不等外部援助。罗履常带队下井,用矿灯标记路线,遇到泵房工人还坚守岗位。张勇返回井下清点炸药,没能升井。 唐山矿1600多人撤到大巷,干部商议后选战备道撤离,趟水7.5公里,干部殿后。吕家坨矿近千人,贾邦友组织选备用竖井,爬梯子5小时升井。赵各庄矿水涨快,李宝兴等人挖煤层脱困,最后5人困15天获救。郭彪震后第一个脱困,跑向调度室位置,但已成废墟。这些行动显示出煤矿职工的实际应对方式,靠经验和组织,而不是坐等。 自救过程中,开滦煤矿的干部职工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井下“三停”状态下,他们没慌乱,而是分组行动。唐山矿众人沿斜道撤离,到五道巷时感受到风,确认安全。吕家坨矿贾邦友选竖井,强壮的托举弱的,逐步升井。赵各庄矿罗履常救援队留灯标记,李宝兴组挖百米煤层,余震时救援暂退,他们靠平台水坚持。整个过程,17人遇难,包括张勇因清点炸药,其他因迷路进采空区。获救人数多,得益于矿井结构稳定和快速组织。地面上,妇女孩童哭喊亲人,但幸存干部迅速成立搜救队,下井不顾余震。这反映了煤矿文化的特点,强调集体和坚持,但也暴露了某些岗位的风险。张勇的例子说明,过度坚守有时带来损失。整体上,自救成功创造了奇迹,不是靠运气,而是实际步骤积累。 灾后,开滦煤矿迅速恢复生产,搭建临时指挥部,修复设备。通风和排水重启,巷道加固。罗履常继续参与技术工作,贾邦友协调矿务,李宝兴返回岗位,郭彪调度恢复。矿区重建中,设备运入,产量逐步回升。17遇难者遗体处理,矿区安置。奇迹成为传奇,激励后人。罗履常晚年讲解矿井模型,贾邦友走访老职工,李宝兴讲述经历,郭彪协调事务。煤矿生产恢复,井下作业继续。这段历史显示,面对灾难,普通职工的实际行动至关重要,不是空谈。 开滦煤矿的自救奇迹源于职工的经验积累和组织能力。矿井深度和岩层约束减少了破坏,浅源地震影响递减。干部职工的背景多样,但共同点是注重实际劳动。郭彪的调度经验,罗履常的巷道熟悉,贾邦友的领导力,李宝兴的年轻坚持,都在自救中发挥作用。张勇的遇难提醒,责任有时需平衡安全。整个事件,获救率高,17人遇难不算多。灾后恢复快,体现了煤矿的韧性。这故事接地气,讲的是真人真事,不是英雄神话。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青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