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生态力量暗涌,海光低调开放CPU互联总线? 伴随着英特尔、英伟达等国际高端芯片淡出中国市场,国产芯片在产品技术上定向赶超补位的同时,本土算力产业生态也正走向开阔地带。 近日,业内曝出海光信息一则重磅消息——在一场闭门会上,海光宣布了全面开放CPU互联总线,意在打通算力产业上下游壁垒,构建更高效协同的开放式生态体系。 尽管此次动作并未大肆对外宣传,保持了国产CPU龙头一贯的低调风格。但结合其此前在智博会上就向AI芯片开放了CPU内核能力,这一番行云流水的组合拳显然所谋不小。背后可能涉及到政策导向、产业驱动和市场需求多重内涵。 首先从政策上来看,英伟达H20收到相关部门的安全质询释放出一个明显讯号,海外芯片进口通道将进一步收窄,甚至国际大厂“芯片降级出口”的路子也快行不通了。 在此背景下,国内算力产业链供应链进入“最后一公里”攻坚阶段:一方面是把性能做强,实现高端芯片产品突破;另一方面是把生态做通,整合全产业力量对位国际生态体系。 今年高层接连强调,要打造以跨平台计算框架为核心的计算生态,加快对多体系芯片、多类型软件、多元化系统的兼容适用,提升产业生态主导地位。 同时,政策上也要求加强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务器、软硬件协同等攻关力度,开展人工智能芯片与大模型适应性测试,并强化服务器、芯片和关键模块的兼容适配。 以此分析,海光接连开放CPU技术,甚至大有All in开放式生态之势,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单一企业或行业行为。更多是在于宏观层面的大势所趋:想要保障国产算力体系综合实力不落于人,必须对标主流生态把本土产业链条全部打通,进而促进国产化全栈聚力自强。 若将目光聚焦到产业层,这一逻辑显得更加清晰。 由于历史原因,国产芯片赛道经历过一段从“门可罗雀”到“蜂拥入场”的时期,尽管近几年资本市场逐渐趋于理性,开始聚焦细分赛道头部标的,然而国产芯片路线分散、生态壁障林立等问题依然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算力产业的协同效率。 比如在国产CPU与加速卡异构算力调度中,不同类型的芯片技术路径存在明显差异,AI芯片需要经过多层转换才能调用CPU资源,有人甚至用“语种不同难以沟通”来形容其算力协同难度。 此外,从算力芯片到终端应用乃至计算集群建设,涉及到更多软硬件环节,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底层架构和统一的接口规范,很难在上下游形成耦合关系,进而导致适配工作繁琐、算力能效低下等问题。 可以看到,海光雷厉风行地开放CPU内核能力及互联总线,几乎步步踩在上述痛点上。 根据业内爆料,海光第一步就聚焦于CPU+AI芯片互联,开放了包括直连IP、互联协议及可定制指令集等,以此来联动各类国产加速卡构建统一调配的算力资源池。 紧随其后的是更广泛连接的CPU+X策略,通过海光系统互联总线的全面开放,进一步贯穿GPU、DPU、OEM、IO、OS等全栈环节,构建出产业链大协同体系雏形。 这套组合拳的威力不容小觑。比如通过统一的互联协议,会为参与者带来更高的系统性能和更优编程范式: 前者包括减少协议转换开销、提高带宽利用率、实现设备与CPU角色对等;后者则基于Load/Store内存语义,支持全局地址空间,可以让编程模型更加简洁,加强了与GPU编程模型的契合度。 从当前市场来看,这种基于CPU底座的全栈协同模式,精准命中了开发者用户需求。尤其在大模型算力应用中,AI超节点等计算集群方兴未艾,如何将规模化算力资源精细化匹配到用户场景中,系统性降低算力成本提高应用能效,成为国产计算生态的重要发展课题。 而海光成为第一位交卷人也并非侥幸。从算力普惠角度来看,海光C86本身具备鲜明的开放兼容特征,不设门槛、不建小院,系统迁移和产品适配层面友好度极高,此前就在用户市场和行业伙伴之间形成了口碑。现在率先举起开放旗帜引导产业生态合流,属于众望所归。 此外,作为国产化高端通用计算底座,海光在安全可靠维度也表现出更多加分项。尤其经过十年饱和性研发投入,海光CPU在底层技术架构上自主扩展了安全算法指令,不仅在密码技术、可信计算、机密计算等领域做到了顶尖水准,甚至还免疫了英特尔等存在的安全漏洞。 这一点也让海光芯片产品广泛得到关基行业用户信任,公认其走出了一条技术安全可控、产品自主迭代的国产化路线。 说到底,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撬动国家核心产业资源,甚至参与到全球科技产业竞备中的弄潮儿,哪个不是一路攻坚克难、久经市场考验的勇毅之辈。
为什么说中国不愿意给美国台阶下?双方宁可两败俱伤,也不肯给对方一个台阶,但事情没
【5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