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一首春景诗。 在唐代一个春光初现的江南水乡,一位官员远眺江海交汇处,云霞与梅柳交织成谜一般的景致,古调歌声忽然响起,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游子心事,将如何牵动千古诗情? 杜审言在唐朝诗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出生在约645年,本籍襄阳,后来家族迁到巩县。那时候唐高宗在位,他通过咸亨元年进士考试,正式踏入官场。杜家世代书香,祖上出过像杜预那样的名将学者,对他影响挺大。他写诗讲究格律,对近体诗发展贡献不小,后人常说他奠定了五言律诗基础。 这首诗叫《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是杜审言在江阴任职时,应和陆丞的原作。晋陵就是常州,陆丞是当地县丞,两人是邻县同事。诗里描绘了江南早春景色,寄托了游子乡愁。杜审言那时远离洛阳故土,在异乡当官,对季节变化特别敏感。 背景得从武周时期说起。长寿二年,也就是693年,杜审言被任命为江阴县丞。江阴位于长江入海口,水网密布,风景秀丽。那年春夏之间,他罢官返回洛阳。陆丞先写了《早春游望》,杜审言和之,借景抒情。两人同游唱和,体现了唐代文人间的文化交流。 诗一开头就点明主题: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只有在外漂泊的官员,才会对异乡春意到来这么惊讶。本地人习以为常,可游子总觉得光阴飞逝,故乡遥远。这反映了杜审言的孤独心境,他想起王勃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也有“同是宦游人”的句子。 接着写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两句是千古名句。江阴地理位置独特,江海汇聚,从高处看,海面云霞灿烂,旭日东升,对岸梅花柳树春意盎然。杜审言用“出”和“渡”字,拟人手法生动,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磅礴气势。跟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往下: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温暖天气让黄莺鸣叫,阳光照得水萍变绿。一鸟一萍,一催一转,突出时光流转,景物更新。杜审言化用了江淹的诗句“东风转绿萍”,增添了诗的深度。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忽然听到古曲,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泪湿衣襟。这反用了王勃“儿女共沾巾”的意象,强调了宦游失意。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清丽,被胡应麟评为初唐五律第一。 杜审言才华横溢,曾自夸文章能让屈原宋玉当衙官,笔法让王羲之北面。这典故后来常用来赞人文采。他在宫廷应制诗中,避免奢靡,注重祥和氛围,对后世影响大。作为杜甫祖父,他的诗风传承家族传统,推动了唐诗繁荣。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样的诗作体现了文人爱国爱家的情怀。杜审言宦游江南,却心系中原,这跟我们今天在外打拼的人一样,总惦记着根在哪儿。诗中江南春天,如诗如画,典型的吴地风光,让人想起韦庄的“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游子终究断肠还乡。 这首诗不光是景物描写,还蕴含哲理。季节更替提醒人时光易逝,宦游生活反映了封建时代官员的漂泊命运。杜审言通过细腻观察,融合自然与情感,达到了艺术高峰。 在当下,我们读古诗,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就像杜审言在江阴看到春色,却引发归思,这启发我们珍惜家乡,热爱祖国。诗的意境深远,适合在学校教育中推广,让年轻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998年,德国商人在海里捞出67000多件唐朝文物,我国想出钱买回,他却开出3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