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语 | 拥抱“另类网红”,和县文旅胆儿不小】一位曾经靠睡桥洞、捡垃圾为生的流浪汉,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政府部门的座上宾。如此魔幻的操作,你敢相信吗?
2025年8月14日,以“流浪大师”之名走红网络的沈巍在直播中表示,很想去和县看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铭》。此话一出,弹幕瞬间炸锅:“和县在安徽哪儿? ”“和县比黄山牛吗? ”网友的热议未息,和县文旅局官微次日便甩出一张海报:“沈老师,陋室已扫榻!”第三天,官微又爆改一条文案:“乌江的水给您温着!”历经整整20天的沟通,9月5日,“沈巍和县行”终于成行。 要知道,和县文旅局可是全国第一个以官方身份邀请沈巍的县级文旅部门!尽管舆论声音复杂,但该局副局长郭彤彤的态度却异常鲜明:“即使有一些网络上的不好声音作为阻力,但我们对文化的这份渴望肯定是一以贯之的。 ”
今年58岁的沈巍曾是上海的一名公务员,后因个人选择而长期流落街头,以拾荒为生。他熟读国学、通晓文史,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素养意外走红网络,甚至还被央视《新闻周刊》报道过。文旅部门邀请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另类网红”是否合适?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文旅部门又该如何把握好推广的尺度?
其实,沈巍的特殊性,就在于他同时承载了“流量符号”与“文化符号”的双重身份。他曾担任过公职,却因偏离主流生活轨迹而成为“异类”,最终选择了流浪。但与一般流浪者不同,他平时手不释卷,精通文史、谈吐博雅,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而赢得了网民的关注。这种背离世俗成功学、坚守文化价值的强烈反差,构成了他独特的个人IP。沈巍的走红,并非是因为刻意迎合了算法,而是源于他发自内心对文化的热爱。沈巍在和县受到了粉丝的热烈欢迎,人群簇拥、争相合影,这无疑就是对此次文旅部门邀请沈巍最好的肯定。
对于和县文旅而言,这是一次打破常规的大胆探索,体现了他们对于流量时代文旅推广规律的敏锐把握。不同于以往依赖影视明星、体育健将等传统形象代言人的模式,此次和县文旅并未安排高额的预算,也没有邀请名人大咖,而是选择了沈巍这样一位与本土文化特质高度契合的传播者。沈巍此行聚焦的是和县的历史人物、文化理念与集体记忆,这种基于文化共鸣的叙事,更易激发网民的情感认同,也能更有效地将这一认同转化为旅游的动机。
文旅真正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完美无瑕的殿堂式呈现,而在于与真实生活的深度融合。从这一点来看,沈巍这样并不完美却态度真诚的“另类网红”,反而更能成为连接文旅与大众的理想媒介。和县文旅的破圈尝试,或许能为更多地方的文旅部门打开思路:与非典型的文化传播者合作不是在冒险,而是一种走向真实叙事的积极探索。我们当然乐见这样的“破壁对话”——跨越了官方与网红之间的传统界限,让流量重新回归文化,让文化从容落于真实。唯有如此,一幅更具温度和新意的文旅图景才能真正被展开。
(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朱晓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