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中国丧葬将会转变。很多独生子女对待死去的父母,基本上会转变为直接打电话,让火葬场拉走火化。然后,火葬场直接抱走骨灰盒。不再大操大办丧葬的事情。独生子女的现实困境,让他们无法承担起过去那种繁重的丧葬费用,他们身上肩负着赡养长辈和养育下一代的双重压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咱们身边送别的方式慢慢变了样。 以前那种要办上好几天、热热闹闹的场面越来越少,现在更多的是安安静静、简简单单的告别。 有人说这是现在日子压力大逼的,也有人觉得是纪念的方式在慢慢进步。 这种变化,说到底还是独生子女的现实困境逼出来的,他们实在没办法像过去那样承担起繁杂又费钱的丧葬事宜。 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长大后自然成了家庭责任唯一的承担者,身边没有兄弟姐妹能帮着分担一点。 上有双方父母要赡养,下有孩子要养育,光是房贷每个月都得按时还,孩子的教育开销也不是小数目,父母偶尔生病住院,医疗账单更是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些担子加在一起,早就把他们的精力和钱包都掏空了。 要是还按照过去的老规矩办丧事,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 以前办一场丧事,光是请亲戚朋友吃酒席,就得花不少钱,更别说现在墓地价格一直在涨,就算是在小城里,想选个位置好点的墓地,也得花一大笔钱。 以前甚至有家庭为了把丧事办得“体面”些,还得借钱,可现在的独生子女,哪还有多余的钱和精力去操持这些。 他们心里其实都算过一笔账,与其把钱花在一场热闹几天就结束的仪式上,还不如用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给孩子报个兴趣班,或者存起来应对父母可能的医疗需求。 而且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要是为了办丧事特意赶回来,再花上好几天时间准备,不仅要扣工资,来回的交通费也是一笔开销,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太高了。 慢慢的,大家就不觉得“排场大”“人多热闹”就是孝顺,反而更愿意选务实的方式。 再说现在的殡葬服务也在变,和以前不一样了。 过去办丧事流程又多又复杂,花了多少钱都不一定能说清楚,现在越来越多标准化的服务出现了。 政府也一直在推绿色殡葬,像海葬、树葬这些方式,不仅对环境好,还能拿到补贴,有些农村还专门弄了树葬林,大家也慢慢能接受这种方式了。 殡仪馆也不是以前那种冷冰冰的地方了,现在好多都有一站式服务套餐,价格明明白白,花不了太多钱就能把该办的事都办了,连骨灰盒都包含在内。 更方便的是,现在很多手续在手机上就能预约,不用再跑前跑后,有时候打个电话,就有专车来接运遗体,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这种方便又省钱的服务,也让独生子女办丧事没那么难了。 以前办丧事要烧纸钱、放鞭炮,现在因为环保要求和社区宣传,这些习俗也慢慢少了。 大家也开始觉得,告别最重要的是心里的怀念,不是表面的仪式。 就像之前疫情的时候,很多人没办法办盛大的丧事,反而更明白,和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比人多热闹更重要。 现在还有人会弄网络纪念馆,把逝者的生平放上去,亲戚朋友不管在哪,都能随时去献束虚拟的花,留几句话。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就能存下所有的回忆,不用费心维护,还能一直保留着。 这种方式既方便,又能把思念一直延续下去。 其实孝顺的意思,现在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不再是办个隆重的丧事就是孝顺,安安静静、体体面面地送走亲人,把更多心思放在记住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上,心里反而更踏实。 这种简化不是对亲人不尊重,而是把那些没用的排场去掉,留下最实在的怀念。 二十年后丧葬方式的变化,其实也是咱们社会发展的一个小缩影。 背后是家里人变少了、生活压力变大了,还有大家想法的改变。 虽然仪式简单了,但对亲人的爱和怀念一点都没少,只是换了一种更符合现在生活的方式,能一直好好延续下去。
隔壁小区这矛盾是很难调解好了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