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美国防守了,芯片上甘岭战役开始打响!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自2022年起,美国德州仪器、ADI、博通、安森美四大芯片巨头突然开启“价格绞杀战”:通用接口芯片单价从3元骤降至1.55元,栅极驱动芯片从3.99元砍至1.76元,累计降幅均超50%。 这种自杀式降价策略成效显著——美国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从2022年的35.4%飙升至2024年的44.98%,进口量三年增长37%,2024年更占据中国同类产品进口总量的62.14%。 数字背后是国产芯片企业的生存困境。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模拟芯片企业平均开工率较2022年下降17个百分点,研发投入能力被严重削弱。 某国内厂商透露,其栅极驱动芯片售价被迫从2.8元跟跌至1.9元,但毛利率仍低于美国竞品12个百分点。“这就像拳击比赛,对手戴着金属护具,我们却只能赤手空拳。”该企业负责人如此形容。 商务部此次调查聚焦两大核心产品: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前者作为工业设备“神经中枢”,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智能电网等领域;后者则是功率器件的“开关控制器”,在新能源、轨道交通中不可或缺。 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产品特指采用40n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芯片——这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主战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不足40%,成熟制程产品占比超七成。 美国企业的降价策略堪称“阳谋”。通过规模化生产压低成本,再利用价格优势挤压国产芯片生存空间。以德州仪器为例,其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23%,但毛利率仅维持在38%,较2022年下降9个百分点。 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暴露出美国试图通过控制成熟制程芯片市场,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向上突破的险恶用心。 中国企业的反击早已悄然布局。2024年,国家大基金二期向模拟芯片领域注资超200亿元,重点支持12英寸晶圆厂建设。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加速28nm制程量产,在电源管理芯片、信号链芯片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 某国产CAN接口芯片厂商透露,其产品已通过车规级认证,2024年出货量突破5000万颗,成功打入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供应链。 此次反倾销调查的时机选择颇具深意。就在公告发布前两周,美国商务部刚宣布对华出口芯片制造设备实施新一轮限制。这种“限制高端、倾销低端”的双重打压,迫使中国不得不祭出贸易救济武器。 商务部发言人强调,调查将严格依据世贸组织规则,通过问卷、听证会等方式保障各方权益,最终裁决将基于客观数据。 市场反应迅速而激烈。公告发布当日,A股模拟芯片板块逆势上涨3.2%,圣邦股份、思瑞浦等龙头企业股价创年内新高。而美国芯片股则遭遇重挫,德州仪器盘前跌幅超5%,ADI跌近4%。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压力。 这场“芯片上甘岭战役”的走向仍充满变数。根据程序,调查将于2026年9月前完成,期间中美企业将展开激烈的证据交锋。但可以预见的是,无论结果如何,中国半导体产业都将加速向技术深水区突进——正如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用血肉之躯抵挡钢铁洪流,今天的中国芯片人正在用创新突破封锁线。 当贸易战火从高端制程蔓延至成熟工艺,当价格战成为比技术封锁更锋利的武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那么,您如何看待中国企业的反击策略?中美芯片博弈又将如何改写全球产业格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美国懵了! 美国那些做芯片的大公司,前阵子还在琢磨三季度能赚多少钱呢,中国商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