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台湾老兵高秉涵,急盼两岸统一,他说:“不能再拖了,该动手就动手!只要能统一,我宁愿飞弹把我们全家打死!” 这番话背后,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乡愁与无法释怀的牵挂。 高秉涵的故乡在山东菏泽牡丹区吕陵镇高孙庄村,那里曾有一个书香门第的家。1948年,年仅13岁的他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与家人失散,只身来到台湾。 那时的他,还只是个懵懂少年,却被迫在陌生的岛屿上开始了漫长的人生。离开家乡时的慌乱与无助,成了他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在台湾的日子里,他始终记得自己是山东人,记得黄河的涛声和家乡的泥土气息。这份思念,像一根无形的线,紧紧牵系着海峡两岸。 岁月流逝,高秉涵从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看着台湾社会的变化,心中愈发焦虑。他最担忧的是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问题。他曾痛心地说:“现在台湾的教科书上没有中国了,那我的孙女们怎么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这句话里,藏着一位祖父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他害怕历史的断裂,害怕血脉相连的记忆被人为割裂。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根”的执着守护。对他而言,统一不仅是政治命题,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高秉涵的呐喊并非孤例。近年来,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台湾老兵开始公开表达对统一的期盼。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纪录片《日暮·归乡》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部影片记录了六位老兵的生存现状,高秉涵的身影也在其中。影片在大陆上映时,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人们从这些苍老的面容中,看到了历史留下的伤痕,也看到了跨越海峡的深情。 而在山东日照,另一部聚焦两岸血脉深情的电影《吾土吾乡》也正式开机。这些作品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老兵们心中那份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高秉涵的激烈言辞,其实是一种绝望中的呼唤。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可能等不到统一的那一天。他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为后代铺平回家的路。 这种决绝背后,是对民族未来的深切责任感。他常说“童年想娘,老年想家”,简单的话语道尽了一生的漂泊与守望。他的故事,是两岸关系中最动人的注脚之一。 如今,两岸关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台办多次强调“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并指出当前面临“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衰退两条道路”的选择。 高秉涵的呼声,恰如一声警钟,提醒人们时间的紧迫性。他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唤醒了许多人对民族大义的思考。当一位90岁的老人愿意用生命换取统一时,我们是否应该认真思考两岸关系的未来?这份沉重的期盼,值得每个人深思。
90岁台湾老兵高秉涵,急盼两岸统一,他说:“不能再拖了,该动手就动手!只要能统一
士气沉沉
2025-09-15 11:46: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