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3年的北京秋意渐浓,外交家乔冠华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这位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外交官,临终前留下了一个朴素的心愿: 希望安息在风景优美之地,而非传统的八宝山公墓。 这个看似简单的心愿,却让他的遗孀章含之踏上了一条意想不到的道路。 章含之比丈夫小22岁,两人相识于特殊年代,却结下了深厚感情。 丈夫去世后,她将骨灰安放在家中整整一年,每日对着骨灰盒诉说心事。 直到1984年深秋,她才下定决心为丈夫寻找最后的安息之地。 她首先想到的是丈夫的故乡江苏盐城。 1985年初春,章含之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盐城的早春还带着几分寒意,她带着丈夫的骨灰,找到了当地政府部门。 接待她的官员态度客气却透着疏离,在请示上级后给出了委婉的拒绝。 那一刻,章含之站在陌生的办公室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助。 就在她彷徨无措时,想起了丈夫生前常提起的一位老友——李颢。 这位苏州医学院的教授与乔冠华有着四十年的深厚友谊。 抗战时期,乔冠华在重庆突发重病,正是李颢冒着风险救治了他。 此后多年,两人始终保持联系,即使在那段特殊岁月里也未中断。 章含之立即动身前往苏州。 在李颢简朴的教授公寓里,她诉说了这些天的遭遇。 李颢听后沉默良久,然后坚定地说: "就让冠华安息在苏州吧,这里山水秀美,我会常去看他。" 这位年过花甲的教授当即联系了时任吴县县委书记管正。 管正书记是个有着独特见解的干部。 他清楚地记得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慷慨陈词的英姿,也了解这位外交官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勇气,但管正没有犹豫。 他亲自陪同章含之勘察墓地,最终选定了东山面临太湖的一处静谧之地。 下葬那天下着细雨,太湖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除了章含之和几位亲友,现场还有一位特殊来宾——当地的老石匠。 他精心雕刻了一块简朴的墓碑,上面只刻着"乔冠华之墓"五个字,没有任何头衔和装饰。 章含之站在墓前轻声说: "这里很好,开阔宁静,你会喜欢的。" 时光流转,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盐城市政府重新审视当年的决定,主动联系苏州方面,表达了迎接乔冠华归葬故乡的意愿。 经过友好协商,两地达成共识:在盐城修建新墓,苏州原墓保留部分遗物作为纪念。 如今,在盐城乔冠华故居旁,一座庄重简朴的墓地静静地坐落在一片松柏之中。 每年清明时节,总有人前来献花瞻仰。 这些人中,有研究外交史的学生,有怀念往事的老人,也有偶然路过的游客。 他们驻足在墓前,读着碑文上简短的生平介绍,想象着这位外交官曾经的风采。 而在苏州东山,面临太湖的原墓地依然保存完好。 李颢教授在世时,经常来此坐坐,有时带着一束鲜花,有时只是一壶清茶。 他会对着老友的墓碑说说近况,聊聊国际形势,就像过去四十年间他们经常做的那样。 这个故事不仅关乎一个外交官的最后归宿,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情的温暖。 从最初的拒绝到最终的接纳,从异乡安葬到魂归故里,乔冠华的身后事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在这些年来的进步与包容。 如今,两处墓地都已成为当地的人文景观。 盐城故居旁的墓园庄严肃穆,记录着游子归根的圆满; 苏州东山的墓地面向太湖,守望着曾经的友谊与承诺。 往来其间的人们或许不会知道这段曲折往事,但乔冠华的外交智慧与人格魅力,依然通过这种方式传承下去。 主要信源:(人民文摘——乔冠华墓葬四处之谜)
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
尔说娱乐
2025-09-15 11:38:19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