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19岁时,娶了妻子王弗。王弗有个很大的毛病,她喜欢躲在幕后偷听苏东坡和客人谈话。 王弗是苏轼的恩师、眉州名士王方的女儿。 婚后第二年,苏轼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一次科举考试,苏轼凭借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艳了所有考官。尤其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更是连连称赞,直言道:“此人的文章,日后必定能在天下独树一帜。” 就这样,苏轼一举成名,他的诗文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京城,成为当时文人圈中的焦点人物。 随着苏轼在仕途上逐渐有了名气,家中的访客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些人中,有前来与苏轼探讨诗文的文人墨客,有想要结交人脉的官员,也有不少心怀各异、目的不明的人。 王弗凭借女性特有的细心,很快便发现了一个问题:苏轼性格豁达开朗,与人交往时总是坦诚相待,不懂得分辨人心,常常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 王弗担心,丈夫这样的性格,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思来想去,王弗终于有了一个主意 ,每当有客人前来拜访时,她便会悄悄躲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屏住呼吸,仔细倾听苏轼与客人之间的每一段对话,将客人的语气、用词,甚至是神色变化,都默默记在心里。 等到客人离开后,王弗便会走到苏轼身边,将自己在屏风后听到的、观察到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知苏轼,帮他分析客人的品性如何、此行的来意是什么。 除了帮苏轼辨别来访客人的品性与意图,王弗在生活与仕途上,也处处为苏轼着想。 嘉祐六年(公元 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需要前往陕西任职,他决定带着王弗一同前往。 苏轼到任后,每当与下属、同僚,或是当地的乡绅谈话时,王弗还是会悄悄躲在屏风后面倾听。 无论是性格直率、不拘小节的军中之人,还是心思活络、善于算计的地方小吏,王弗总能凭借敏锐的观察力,看透对方的真实心思,并给出恰当、中肯的建议。 苏轼也愈发依赖这份 “屏风后的智慧”,时常感慨,自己能娶到王弗,真是一生最大的幸运。 治平二年(公元 1065 年),苏轼被调回京城任职。正当他满心欢喜地办好任职手续,准备带着王弗开启全新的生活时,王弗却突然染上了重病。尽管苏轼四处寻医问药,用尽了各种方法,却始终无法挽回王弗的生命。 最终,在这一年的五月,王弗重病而死,年仅27岁。 爱妻的突然离世,让苏轼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很长一段时间都精神恍惚,眼前时常浮现出王弗的身影。 几个月后,苏轼的父亲苏洵也因病去世。接连失去两位至亲,苏轼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与弟弟苏辙一同,护送着王弗和苏洵的棺椁,返回眉山老家安葬。 在眉山守孝的三年里,苏轼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曾经与王弗相伴读书的书房里。看着桌上摆放的书卷、窗边依旧盛开的花木,他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过去 ,想起王弗坐在身旁陪他读书的模样,想起她躲在屏风后认真倾听的身影,想起她轻声提醒自己的话语。 可如今,书房里却只剩苏轼一人,阴阳两隔的痛苦,时时刻刻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在王弗病逝十年后的一天,在密州担任知州的苏轼,在睡梦中仿佛回到了眉山的老家,他推开房门,看到王弗正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铜镜细细地画眉。她指尖的眉笔轻轻勾勒,动作温柔又娴熟,一如往昔。 苏轼上前拼命地想要抓住王弗的手,可就在他的指尖即将触碰到王弗的瞬间,突然从梦中惊醒。 醒来时,苏轼的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他起身走到窗边,望向窗外的明月。 月光依旧清冷,苏轼仿佛透过这轮明月,看到了千里之外眉山的那座孤坟,那里,埋葬着他此生最爱的女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朝皇帝为何一生不穿黄色龙袍?也没有自称朕,反而自称官家?要问古代社会,什么颜色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