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的这段历史是对的。二战时,日本人在台征兵打中国,日本人以为只有几千人报名

一语呢 2025-09-14 22:16:35

蔡正元说的这段历史是对的。二战时,日本人在台征兵打中国,日本人以为只有几千人报名,但结果有40万人报名。 最可悲的是,日本当初占领台湾时就杀了几十万台湾人,征服台湾后,到了二战,台湾人完全忘记了日本人杀戮自己的历史,反而踊跃报名做“侵华日军”,我们好好想想,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这不是简单的“健忘”,而是半世纪殖民统治下,深刻的身份迷失。 日本在打服台湾之后,没停手。他们知道,靠枪杆子压不住人心,于是换了招。从1920年代起,日本在台湾开始推行“皇民化运动”。 讲白了,就是要把台湾人变成“日本人”。你得改日文名字,说日语,拜天皇神社,连学校教的历史都是“大日本帝国开化亚洲”的版本。 久而久之,一代代台湾青年,对中国历史陌生了,对中华文化也淡了,心里开始想着“我是不是也是日本人”。 这时候,日本一边打太平洋战争,一边兵源告急。1942年,他们第一次允许台湾人以“志愿兵”的身份穿上军装。 这不是为了什么“平等”,而是把台湾人当成可以用的“战场资源”。可日本的宣传却做得滴水不漏,说什么“参军是光荣的”、“是为天皇效命”、“有薪水、有粮票、战后还能拿日本国籍”。 在当时台湾贫困的社会现实下,确实有不少人动了心。战争年代,台湾人粮食配给本来就紧张,一家人吃不饱饭是常态。 日本当局还鼓吹:“志愿兵的家属可以优先分粮”、“被选中的家庭是‘国语家庭’、受人尊重”。说白了,就是用政治光环和经济好处,给人一个“向上爬”的出口。 而没被选上的人,反过来还可能被地方警察盯上,不捐“国防金”就难过日子,多少人是被逼着去报名的。 那42万人,里面有没有真心认同日本的?肯定有。但更多的,是被洗脑的、被诱惑的、被逼迫的。 他们不一定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只是想着“活下去”、“爬上去”,或者“别拖累家人”。可等他们穿上军装,才发现自己成了最底层的炮灰。 台籍兵多被派去东南亚丛林战场,菲律宾、印尼、缅甸,是日军最危险、最苦的前线。 原住民组成的“高砂义勇队”几乎是“前头死,后头补”,生还率不到四成。他们在军中地位低下,被日本兵当工具使唤,有时还得做最脏最累的活。 战争结束后,台籍兵的死亡与失踪人数超过三万人,而日本政府却不愿承认他们的存在。 战后,日本对这些曾为其卖命的台湾人,态度冷得不能再冷。他们既不给抚恤,也不认账,甚至在靖国神社偷偷合祀了4.6万名台籍兵,连家属都是事后才知道。 这些人既没被当作日本人,也没被当作中国人。他们成了身份的灰色地带,在台湾社会也常被贴上“汉奸”的标签,处境尴尬。 有人说,他们是叛徒,出卖了民族。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那个年代,站在他们的角度,会发现那是一场没有选项的游戏。 他们既是侵略战争的参与者,也是殖民体制的牺牲者。有人是为了口粮,有人是为了荣誉,有人是为了家人少受罪,还有人是根本不明白战争的残酷。 蔡正元讲的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挑起仇恨,而是提醒我们,殖民主义不仅抢土地、抢资源,更抢文化、抢灵魂。让人忘记自己是谁,才是最狠的占领方式。 今天再回头看那40万报名的数字,不只是一串冷冰冰的统计,它背后藏着的是一群人如何在历史夹缝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这些人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被历史推着走的人,是在帝国主义铁掌下、在文化断裂中、在身份迷失中,被迫成为侵略战争一部分的人。 这段历史,不能遗忘。不是为了清算,而是为了看清。当一个人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时,才最容易被别人操控。历史留给我们的,不是指责,而是清醒。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一语呢

一语呢

娱乐,吃瓜,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