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印度现在慌的一批,他们也怕中国把高志凯线当真了?他们还是放弃麦克马洪线。 一句话,搅动了整个印度外交圈。2025年夏天,在青岛举行的上合峰会上,一位中国学者的一句“恒河也可以是中印边界”,让印度媒体直播现场瞬间黑屏,主持人哑口无言。 被称作“高志凯线”的这个概念,虽然只是设想,却像一块石子扔进印度政坛的水潭,激起的涟漪一圈比一圈大。 这事要从“麦克马洪线”说起。1914年,英国人亨利·麦克马洪在西姆拉会议上,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势力私下划了一条线。 把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藏南地区划给了当时的英属印度。这条线从来没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也从未有国际法上的合法性。 可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这份殖民遗产,还堂而皇之地将其作为边界主张的依据,对中国藏南提出主权要求。 这么多年,中国在国际场合上一次又一次地解释、反驳、澄清,却始终陷在被动防守的逻辑里。印度反复用这条线做文章,仿佛这段殖民历史成了它的“法律依据”。 高志凯这一句话,等于把印度几十年构建的话语体系打了个对穿。 他的意思很简单:你拿“殖民划线”当真,那我也可以“参考历史”,看看恒河流域是不是也该划给中国? 恒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唐代王玄策曾远征至恒河立碑为界,元代也曾管辖喜马拉雅以南地区。按你那逻辑来推,中国是不是也可以主张恒河以北是中国的? 印度当然慌了。首先是逻辑自爆。如果他们否定“高志凯线”,那就等于否定“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 可如果他们不否定,那就等于默认中国也有资格拿历史说事。这就是个死循环。印度学者没法应对,媒体不敢继续播,政府嘴上不说,心里却急得很。 还有更现实的担忧。恒河以北的阿萨姆邦等地,本就经济落后,分离主义情绪严重。 再加上“高志凯线”这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越炒越热,印度担心局势失控,引发内部动荡。 更何况,从综合国力到军事实力,从经济依赖到国际话语权,印度清楚自己在多个维度上都不是中国的对手。 比如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西藏的公路、铁路、机场、高原驻军早就系统化,而印度那边连物资运输都问题重重。 再比如军备代差,中国第五代战机服役已久,印度还在为引进战斗机谈判。还有贸易结构,印度对中国每年上百亿美元的逆差,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应对方案。 正因为如此,2025年6月,印度防长辛格在青岛主动找到中方,提出希望就“永久边界划定”进行谈判。 这和过去几十年印度一直回避谈判、拒绝划界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印度知道,现在不谈,未来恐怕更被动。 但中方态度也很明确。不可能拿阿克赛钦换藏南,也不会接受殖民划界作为谈判基础。 中方提出,必须依据国际法和历史事实,在平等基础上重新审视整个边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也没停下手上的事:藏南地名持续公布、边境立法加速推进、西藏水电开发项目全面展开。 雅鲁藏布江的大型水电工程不仅是民生项目,更是战略布局。中国在用实际行动强化边境控制力,推进治边、稳边能力建设。 “高志凯线”不是政府正式声明,也没出现在外交文件里。但它的提出,是一次舆论反击,是一次逻辑战的胜利。 中国长期在边界问题上处于被动,这一次,终于改变了节奏。不是去解释“为什么麦克马洪线不合法”,而是反问“你凭什么只讲你那套历史”?这是一种议题设置的主动出击。 印度当然想尽快把这事压下去。他们知道,这种逻辑战他们打不赢。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谈判,把边界问题封存下来,避免局势失控。 短期内,印度的目标是维持现状,别让局面再往对自己不利的方向滑。但从长远来看,中印实力差距的拉大是不可逆的趋势。 随着中国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人口布局、资源开发的持续推进,印度的选项只会越来越少。 所以这场风波的本质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次话语权的转变。中国不再只做“被解释者”,而是主动出招,让印度自己陷入逻辑困境。 不是说中国真要拿恒河当边界,而是要让印度明白,拿一条殖民者随便画的线当成国界,本身就站不住脚。 高志凯这句话,打破了中印边界话题的旧格局。它让印度知道,中国不再只是回应,而是也可以提设想、讲历史、谈边界。 而这种主动权,是中国综合实力增强的直接体现。接下来的边界谈判不会轻松,印度会继续试图守住麦克马洪线,中国则会坚持历史事实和现实利益相结合的谈判原则。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印边界问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游戏规则正在被重写,而掌握钢笔画线的人,已不再是殖民者。 信息来源: 《高志凯|我们要主动给印度出选择题:守“麦克马洪线”还是高志凯线?》——观察者网
一个印度IT工程师想移民到中国,但有很多问题他搞不清楚,于是他在小红薯上向中国网
【3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