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莫言的人只配看样板戏?《红高粱》才是充满野性的佳作?如何评价这种论调?笔者认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9-14 12:36:39

批评莫言的人只配看样板戏?《红高粱》才是充满野性的佳作?如何评价这种论调?笔者认为,文艺评价不应陷入 “非黑即白” 的对立。这种观点本质上是将文艺观点对立化,忽视了 “批评” 本身的价值 —— 合理的文艺批评是推动创作进步的重要力量,即便观点不同,也应基于作品文本展开理性讨论,而非用标签化语言否定他人的评价资格。 样板戏的历史定位需客观看待: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产物,既有其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如戏曲现代化表达),也受时代局限,不能简单作为 “低层次审美” 的代名词。将其与《红高粱》对立,本身就是对文艺史的片面解读。 《红高粱》的艺术成就值得肯定: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红高粱》以 “野性” 为核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桎梏,用浓烈的生命力展现民族精神的另一种面向,确实是中国当代文艺的重要作品,这一点可通过其在国内外的传播影响得到印证。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多元性 —— 既有《红高粱》式的激情表达,也有细腻写实的日常叙事;既有对历史的宏大书写,也有对人性的微观刻画。无论是对莫言作品的评价,还是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态度,若陷入 “非此即彼” 的批判,只会窄化文艺的边界,阻碍审美视野的拓展。真正成熟的文艺环境,应允许不同声音存在,通过理性对话而非对立攻击,实现创作与评价的共同进步。 进入新世纪,莫言的创作在延续对人性、社会深刻洞察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向民间本土文化资源汲取养分,探寻文学之根。他意识到,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文学作品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独特性。他以敏锐的笔触和大胆的叙事,展现了人性在欲望、道德与时代变迁中的挣扎。在《四十一炮》中,莫言通过主人公罗小通的视角,对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进行了深刻揭示。罗小通生活在一个充满欲望的世界里,他对食物的极度渴望象征着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欲望,而这种欲望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变得愈发膨胀。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他善于运用方言词汇,为作品增添了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生活质感。在《檀香刑》中,大量的山东方言词汇随处可见,人物对话中 “这事儿闹大了,咱得找个说法儿”,“说法儿” 一词尽显山东方言特色,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在叙述语言中,“这个地方,山不高,水不深,地不肥,人不好”,这种山东方言的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地描绘出故事发生地的特点 。 除了方言,莫言还善于运用富有张力的词汇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的词汇运用丰富多样,既有美雅的书面语,如 “诱陋、田畴、清雇、颐养” 等,又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和方言,形成了美雅与丑俗并存的独特风格。在《红高粱家族》中,对高粱地的描写:“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这里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将高粱地的壮美与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 “血海”“爱情激荡” 等词汇,赋予高粱地以强烈的情感色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意象运用也是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意象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红高粱家族》中,红色的高粱是一个核心意象,它象征着生命的激情、情感的激烈和神秘的力量。那一片片红高粱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生命的活力 。在《丰乳肥臀》中,母亲乳房的鲜亮颜色与金黄的麦田相互映衬,既表达了主人公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又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丰收的希望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莫言的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极为深远,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作品外文译本种类最全、数量最多且质量最高的作家之一 。早在 1988 年,由《红高粱家族》改编的影片《红高粱》就荣获第 3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一荣誉让世界开始关注莫言的文学世界。此后,他的作品如《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被陆续翻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多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在日本,从 1986 年日本文学批评家近藤直子对《透明的红萝卜》进行评介开始,日本汉学界对莫言的研究持续升温,出现了数十篇学术专论,藤井省三、吉田富夫等译者为莫言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英语世界,葛浩文这位 “首席翻译家” 与莫言频繁接触,他凭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受众的了解,翻译了莫言的多部重要作品,使莫言在英语读者中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