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人均收入只有人家的8%!”就是这位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他劝告中国人不要相信“唱衰美国论” 先看美国最近在干的大事:一边砸几千亿搞《芯片与科学法案》,逼着台积电、三星把工厂搬去美国,另一边拉着日本、韩国搞 “芯片四方联盟”,意思就是 “关键技术得攥在自己人手里”。 你可能没注意,2024 年全球前 10 大半导体设备厂商里,美国占了 6 家,市场份额超 50%,咱国内的芯片代工厂,至今还在追 14 纳米的技术,而美国早就量产 3 纳米了。 黄亚生说的 “人均差距”,在这事儿上特别明显:美国芯片行业人均年薪差不多 120 万人民币,咱这边同岗位平均才 30 万,差的不只是钱,更是技术积累和产业链话语权。 更棘手的是新兴市场的 “夹攻”。越南、印度最近抢单抢得厉害,苹果把部分手机组装线移去越南,三星的电视工厂也往印度搬 —— 这些原本是中国 “世界工厂” 的基本盘。 黄亚生分析得很透:人家抢的不是 “总量”,是 “人均效率”。 越南工人月薪虽然比咱低,但人均产出的附加值在涨,印度更是靠着人口红利,瞄准了中低端制造业。反观中国,要是还停留在 “靠规模赚加工费”,一边要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一边要防着新兴市场抢饭碗,人均收入想追上美国,只会更难。 再说说大家最骄傲的新能源领域。中国2024 年新能源汽车出口 600 多万辆,全球第一,看着特提气,但黄亚生扒出了 “里子”:咱造的车,车规级芯片 70% 靠进口,美国高通、荷兰阿斯麦,一个卖芯片一个卖光刻机,赚的钱比咱整辆车的利润还高。 更关键的是 “人均保有量”,美国每 100 人有 80 辆汽车,其中新能源占比 25%;咱每 100 人只有 22 辆汽车,新能源占比刚过 10%。这意味着,咱的新能源产业虽然 “规模大”,但还没真正惠及大多数人,人均能从这个产业里赚到的钱,离美国还差得远。 AI 领域的差距更藏不住。美国 OpenAI 的 GPT-4 能写代码、做科研,背后是人均 2300 美元的研发投入在撑着;咱国内的大模型虽然多,但大多是 “应用层创新”,底层算法、高端算力还得靠美国的芯片支撑。 2024 年全球 AI 核心人才,70% 集中在美国,咱这边只占 12%,人均 AI 专利数量更是只有美国的 1/5。黄亚生说,别光看美国有通胀、有债务,人家在这些 “未来领域” 的投入从来没停过,这才是 “别唱衰美国” 的根本原因 —人家的优势不在短期经济波动,在长期的创新底气。 民生领域的 “人均差距” 更实在。美国 2024 年人均养老金差不多 2.8 万美元,医保报销比例平均 80%,老百姓不用太担心 “老无所依”;咱这边人均养老金约 3.2 万元人民币,农村地区更低,医保报销比例在基层医院才 60% 左右。 黄亚生特别强调,“挑战美国” 不如 “改善民生”:咱 14 亿人里,还有近 3 亿人月收入低于 3000 元,把这些人的收入提上去,让农村老人也能安心养老,比争论 “总量能不能超美国” 更有意义。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美元的霸权地位。2024 年全球贸易结算,60% 还用美元,咱人民币占比才 5% 左右。美国能靠印美元买全球的东西,咱还得靠出口商品换外汇 这就是 “人均收入差距” 背后的深层原因:美国掌握了全球经济的 “定价权”,而咱还在产业链中低端挣 “辛苦钱”。黄亚生说,别觉得 “唱衰美国” 能解决问题,人家的这种优势,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咱得靠产业升级、技术突破慢慢赶,急不来。 当然,黄亚生也没否定咱的进步。咱农村居民 2024 年收入增速超 8%,比城镇居民快 2 个百分点;高铁、5G 覆盖全球第一,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绩。 但他怕的是 “盲目乐观”— 有人盯着美国的短期问题就喊 “美国不行了”,却忘了人家在芯片、AI、人才上的硬实力;有人炫耀 “总量第二”,却忽略了 14 亿人平均下来的真实生活水平。 其实黄亚生的观点根本不是 “崇美”,而是给咱指了条实在路:别把 “挑战美国” 当目标,要把 “缩小人均差距” 当方向。 美国的优势要正视,咱的潜力也要发挥 — 比如靠共同富裕政策提低收入群体收入,靠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补技术短板,靠改善民生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毕竟,国家强不强,不是看 GDP 总量排第几,是看每个普通人的口袋鼓不鼓、日子过得安不安心。 现在网上还在吵,但黄亚生的话其实是个 “清醒剂”:中美之间不是 “你输我赢” 的游戏,是咱得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人均收入从 8% 追到更高,靠的不是 “唱衰别人”,是踏踏实实干好芯片、做好民生、搞活创新 —等 14 亿人的人均收入真上去了,不用喊 “挑战美国”,咱自然就是世界上有分量的强国。
中美经贸会谈前,美国想给中国来个下马威,中国一招回马枪直接挑中美国大动脉,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