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中国稀土,给中国列出三大罪状,德媒:中国勒索全世界? 稀土这个名字听着稀缺,其实地球上到处都有,可是要挖出来还能利用,并不容易。开采需要巨额投入,一连串复杂的工艺,还要面对高强度的环保要求。很多人以为开矿就是挖石头,其实完全不是,一个小小的成品背后要处理成千上万吨矿石,还要经过层层分离提纯。 最关键的是,这些元素之间的差别小到几乎难以分辨,分离哪怕一个环节出错,前面的成本就都白费。再加上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光是废水、废渣的处理费用,动辄就能让企业亏得喘不过气。对其他国家来说,这几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所以即便他们嘴上指责,心里也清楚为什么离不开中国供应。 而中国能做到今天的位置,并不是光靠资源储量。几十年前,中国的稀土产业也经历过粗放开采,环境和周边地区都付出过巨大代价。但很早开始,国家就下定决心整改,把数不清的小矿山关掉,把资源整合到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这样一来,集中力量攻克环保和技术难题,投入巨资去研发绿色工艺和尾矿治理,如今不少矿区经过修复已经恢复生态。稀土行业不再走“先挖再说”的老路,而是逐渐走向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正因为这条转型之路坚持了下来,中国才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完整产业链并且能长期稳定供货的国家。 这也顺势回应了一个敏感问题:中国是不是在“勒索全世界”?其实再简单不过。资源本该先确保本国安全,再考虑出口,这是任何国家都会做的。 中国设立出口许可和配额,并不是卡别人的脖子,而是避免过度开采和价格暴涨暴跌。如果无节制出货,后果是资源被榨干,行业陷入混乱,到最后大家都没得用。 诚然,中国稀土是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从电动车到军工都离不开,但合理调控并不是胁迫,而是一种负责任的管理方式。 相比之下,德国、日本、美国这些国家之所以情绪激烈,不是因为真的被“勒索”,而是因为自己心里没底。他们的制造业转型迫切需要稀土,但本土产业链要么空心化,要么恢复成本高昂,说白了就是做不起来。于是他们一边依赖中国供货,一边又担心受制于人,这种矛盾心态催生了所谓的“指责”。 同时,他们又在到处寻找替代方案,投入巨资试图在技术上绕开稀土,但收效并不大,所以干脆通过舆论把包袱甩给中国。如果冷静看待,指控其实掩盖不了事实:中国今天的优势并不是投机得来的,而是几十年实践和投入换来的成果。 正因为中国扛过了开采污染的代价,也投入了持续的技术研发,才获得了在稀土上的主动权。这个主动权背后,是长期的战略眼光和产业积累。所谓“勒索”,根本站不住脚。 所以说到底,那些声音更像是一种焦虑的表现。而中国的底气并不需要用语言去证明,而是靠行动继续巩固。在未来,高科技产业离不开稀土,中国也不会把这个牌打成威胁,而是会在保护资源的同时保证产业链稳定。走到这一步,中国手中握着的,不只是稀土资源,更是用几十年换来的掌控力。
中国稀土“勒索”世界?德媒三大罪状背后,藏着40年残酷真相!
谦与谦寻
2025-09-14 11:34:42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