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人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表面上看,新加坡的华人居多,但是这些人经过完全的西化教育后,只是躯壳为华人,内在的思维逻辑早已完全西化了。
很多人第一次去新加坡,或者光看照片,都会觉得满街华人面孔特别亲切,可实际上,这背后藏着不少人不知道的事儿——现在的新加坡人,其实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还总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
表面上看,新加坡华人占比多,可这些华人经过完全的西化教育后,顶多只是躯壳是华人样,内在的思维逻辑早就跟西方一模一样了。
就拿教育来说,新加坡的孩子从上学开始,英语就是绝对的核心,不管是上课、教材还是考试,都围着英语转,跟遥远的英国剑桥标准对齐。
至于华文课程,更像是个点缀,学不学、学得怎么样,好像没那么重要。天天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不仅家里的生活习惯慢慢变得西化,年轻一代跟传统中华文化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比如现在不少新加坡年轻人,可能华语说得磕磕绊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更是知之甚少,反而对西方的节日、生活方式更熟悉。
再看新加坡的精英阶层,更是把西化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大多毕业于欧美顶尖大学,履历上全是这些名校的光环,解决问题的时候,自然也照着西方的那套方法来。
其实这不是偶然,是新加坡建国初期就定好的战略。当年新加坡刚从马来西亚联邦“分”出来,面临着生存危机,李光耀为了让这个没什么自然资源的小岛在复杂环境里立足,就刻意走亲西方路线,还淡化“华人”的身份,想打造出独特的“新加坡人”标签。
这么一来,新加坡人跟中华文化的纽带就越来越脆弱,思维方式也逐渐向西方靠拢。
而且新加坡的经济命脉,也跟西方世界绑得特别紧。它本身是个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城邦,繁荣全靠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不管是繁忙的港口,还是市中心林立的金融大厦,都深度融入了西方市场和资本。
有段时间,新加坡对欧盟的服务出口额,甚至比对中国的还高。这种依赖让西方资本在新加坡有很大的话语权,也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的西化倾向。
在高科技领域,新加坡的选择更直白。他们更愿意用欧美的设备和技术,还说这是为了国家安全。之前美国牵头搞“芯片联盟”限制中国,新加坡也跟着加入了。
虽然它没放弃跟中国做生意,甚至有过新加坡公民帮中国公司绕开禁令的事儿,但心里早就站好了队,还是偏向西方。
新加坡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当年刚独立的时候,是西方给了它国际承认和安全保障,直到现在,跟美国的紧密军事合作还是新加坡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它真正担心的不是中国会怎样,而是怕将来美国靠不住。
所以这些年,新加坡在国际上总扮演“提醒者”的角色,一个劲儿地跟西方说要警惕中国崛起,因为它知道,只有西方强大,自己的利益才能有保障。
不过现在世界格局在变,周边的越南、泰国都开始想办法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新加坡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它那套深植在精英阶层里的西方思维,让它很难快速调整方向。
虽然最近新加坡也开始把目光放回华文教育和儒家思想上,想做些微调,可这种“打补丁”似的改变,可能还不够。
未来它说不定得被迫做出更明确的选择,到时候就没法像现在这样,舒舒服服地在中美之间找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