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燕王朱棣得手南京,下令捉拿卓敬,以离间皇亲叔侄问罪。卓敬厉声回怼:“

万象快报侠 2025-09-14 03:45:13

1402年,燕王朱棣得手南京,下令捉拿卓敬,以离间皇亲叔侄问罪。卓敬厉声回怼:“当初若听我计,哪有你今日嚣张得志?”朱棣被他气得吹胡子瞪眼,目露凶光。 “臣绝无二心,天地可鉴。”卓敬宁死不屈,痛哭道。这句泣血的誓言,定格在1402年南京城的血色黄昏里。当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金銮殿时,这位建文帝的兵部侍郎,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贞不渝。 建文帝即位初期,卓敬曾密奏建议将燕王朱棣从北平改封至南昌。这一极具远见的策略未被采纳,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爆发。1402年六月,朱棣攻陷南京后,立即以“离间皇亲”罪名逮捕卓敬。 朱棣虽然对卓敬的顶撞感到愤怒,却十分看重他的才能,于是命人将他关押至诏狱,并特意派遣卓敬的故交前去劝说他归顺。 卓敬宁死不屈,最终被处死刑并诛连三族。查抄家产时发现,这位二品大员家中仅剩书画数轴,别无长物。朱棣得知后不禁感叹:“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万历年间,卓敬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贞”。 历史学者考证,靖难之役后共有87位建文旧臣因拒绝投降被处死。卓敬的故居至今保存在温州瑞安市,当地民众世代传颂着他的忠烈故事。2018年,卓敬纪念馆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瞻仰。 现代政治学家分析,卓敬的悲剧源于对理想主义的坚守。在1402年的政治环境下,他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气节,更反映了儒家士大夫“忠臣不事二主”的价值观念。这种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忠义文化,影响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卓敬用生命铸就的忠贞气节,穿越六百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坚守正道、不畏强权的精神。 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保持操守,勇于担当。每一份坚守都不会被辜负,每一种正气都将在时代中焕发光彩,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新时代更需要弘扬这种忠于理想、坚守信念的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文|何夕 编辑|史叔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万象快报侠

万象快报侠

如侠般快,送达万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