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刘长春拿着张学良资助的8000大洋,坐了22天的船,上岸第二天就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可在赛场上,与其他运动员脚上的跑鞋相比,他脚上的帆布鞋显得格外扎眼...... 1932年的洛杉矶,一个身着简朴运动服的中国青年站在起跑线上,他的对手穿着专业钉鞋,而他脚下只有一双普通布鞋。 这个名叫刘长春的年轻人,他的奥运之旅并非始于发令枪响,而是始于一场关于"中国是谁"的艰难正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东北,笼罩在日本侵略的阴影下,此时的刘长春已是东北大学的体育明星,他以惊人的速度打破了多项全国短跑纪录,被誉为"东北飞人"。 在那个体育与政治紧密交织的年代,一位出色的运动员不仅代表个人荣誉,更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深谙此道,他们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承认,而奥运会正是绝佳的舞台。 1932年初,伪满洲国的宣传机器开始大肆运作,企图将刘长春包装为其"新国家"的代表,借他的声望为非法政权背书。 这一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哗然,许多不明真相的国人开始质疑刘长春的爱国立场,甚至有报纸发表文章,指责他"背叛祖国",面对纷至沓来的误解与指责,24岁的刘长春没有选择沉默。 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则又岂可忘却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牛马,他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公开声明,字字铿锵,斩钉截铁地划清了与伪政权的界限。 为了摆脱日本人的纠缠,刘长春冒险从沦陷区逃至北平,向国民政府请愿参加奥运会,他的行动不仅是为了个人的体育梦想,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的抗争。 然而,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奥运参赛态度复杂,一方面,国库空虚、战事频繁,使得体育事业难以获得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存在的政治需求又不容忽视。 在多方压力下,国民政府终于松口,同意派团参赛,但经费问题仍悬而未决,就在这关键时刻,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挺身而出,选择资助八千大洋! 张学良的这一决定,成为刘长春奥运之旅得以成行的关键转折,这位"少帅"早已看重体育对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932年7月8日,中国代表团从上海启程,乘坐"胡佛总统号"轮船的二十二天海上旅程异常艰苦,刘长春每天在甲板上坚持训练,但有限的空间和颠簸的海浪使得正常训练几乎不可能。 7月30日,距离比赛开始仅有一天时间,中国代表团才抵达洛杉矶,没有适应时差的时间,没有熟悉场地的机会,刘长春几乎是从船上直接走上了赛场。 8月1日,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显得异常单薄,为了不让五星红旗孤零零地由一人举着,组委会不得不临时邀请当地华侨充当旗手和护旗手。 当刘长春走过主席台时,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这位远道而来的运动员的欢迎,更是对一个饱受战火蹂躏却依然坚强的古老国度的致敬。 8月2日,百米预赛,刘长春被分在第三小组,对手包括日本名将吉冈隆德和美国选手梅特卡夫,发令枪响,刘长春奋力冲刺,但最终以11秒1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五,未能晋级。 两天后的200米预赛中,他再次尽力拼搏,以22秒1的成绩再次位列小组末位,由于体力不支,他放弃了原定参加的400米比赛。 回国后,刘长春受到了热烈欢迎,他没有因为比赛成绩不佳而消沉,而是继续刻苦训练,并于1936年再次代表中国参加了柏林奥运会,尽管再次未能获得奖牌,但他的坚持不懈为后来的中国体育健儿树立了榜样。 退役后,刘长春投身体育教育事业,将自己的经验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他一生只有两个心愿:一是中国人能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二是中国能举办一届奥运会。 这两个愿望,成为他毕生的牵挂,也成为几代中国体育人的共同追求,1983年3月,刘长春在长春逝世,享年75岁。 在中国体育史上,有些名字因金牌而被铭记,而刘长春的名字,则因为他在最艰难的时刻代表中国站了出来而永垂不朽。 他用自己的遗憾为中国奥运史铺下了第一块基石,证明了有些失败,比任何胜利都更加光荣。
何香凝病危昏迷,总理看望突然清醒,提出一个请求,总理含泪答应“周公……我……还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