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海闵行区一位六十多岁的王阿姨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很焦虑。几天

学无止境吧 2025-09-13 17:47:08

2025年7月,上海闵行区一位六十多岁的王阿姨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很焦虑。几天前,她刚把自己市值860万元的房子赠与独生女小王,同时在房产证上登记了“永久居住权”。 原本她觉得这是母女之间最稳妥的安排,既能给女儿一份保障,也能让自己老年有落脚的地方,没想到女儿拿到房子不久后就想到要卖。小王觉得房子涨得快,现在卖正合适。王阿姨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她把房子当成多年打拼的心血,可女儿只把它当成能换钱的资产。 房子是她从年轻时省吃俭用一点点积累下来的。那时候她刚到上海打工,在工厂车间里每天加班,工资不高,但她一分一毫都舍不得浪费。几十年省下来的钱,才换来现在的房子。如今,女儿一句话就要把这份心血卖掉,让她心里非常不安。 犹豫几天后,她决定去找社区调解员。调解员张师傅在社区干了多年,处理过不少家庭纠纷。他看着王阿姨拿来的房产证,确认上面确实登记着永久居住权,就安慰她说:“阿姨,您放心,这个权利是法律认可的,就算您女儿真把房子卖了,您也能继续住下去,没人能赶您走。” 王阿姨听了才稍微松口气:“那就是说,不管房子卖不卖,我都不用担心被请出去?” 张师傅点点头:“对,您可以一直住,除非您自己不想住了,否则谁也没办法剥夺。” 之后,张师傅把小王请到社区来调解。小王刚来时脸色不好,觉得母亲是“多心”,还嫌麻烦。但张师傅耐心给她解释法律规定,告诉她即使卖房,买家也必须接受这个居住权的限制,这样一来,房子也不容易卖出理想价钱。小王听完后沉默了。 调解时,王阿姨没有指责,在张师傅的引导下,她只是说起了多年来自己如何供养女儿长大。她讲到小王小时候生病她彻夜守在床边,讲到小王读大学时她一个人省钱给学费。小王被这些回忆触动,慢慢低下了头。 张师傅就趁机劝小王:“你母亲留下居住权,不是为了限制你,而是想安心养老。你们是母女,不是对立的买卖关系。房子是房子,家是家,不能混在一起只看钱。” 经过反复谈话,小王最后点头说:“我明白了,我不会卖房了。”她同意签下一份书面协议:房子暂时不出售,母亲享有永久居住权,若未来因实际情况确实需要转让,也会提前和母亲沟通并取得同意。 母女签下协议后,王阿姨明显轻松了许多。她握着女儿的手,语气温和地说:“我没想拦你的路,我就是想在老了以后,还有个地方能安心住下去。”小王有些惭愧,点着头答应以后会少让母亲操心。 这件事在社区传开后,不少邻居都议论。有人说王阿姨考虑周全,提前给自己留了法律保障;也有人劝年轻人要理解父母的付出。张师傅则总结说:“家庭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沟通少。其实法律早就想到了问题,关键是大家要学会合理用,也要学会互相体谅。” 从那天起,王阿姨心里多了一份踏实。她继续照常生活,每天清晨下楼买菜,傍晚去小区里和邻居散步。小王有时会过来陪她吃饭,母女的关系逐渐缓和。王阿姨心里明白,将来房子怎么处理终归是女儿的事,但只要自己能安心住在里面,她就很满足。 最终,王阿姨感叹,她留出“永久居住权”这个安排确实起了作用,不仅保护了自己的生活,也给了女儿一个冷静下来重新思考的机会。经历这件事,她更加坚信:再重要的房子,也比不上家人之间的理解和安心生活。

0 阅读:87
学无止境吧

学无止境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