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有人在苏门答腊的丛林里发现了一具中国男子的尸体,经过辨认后,确认

轩叔观察 2025-09-13 16:20:49

1949年9月,有人在苏门答腊的丛林里发现了一具中国男子的尸体,经过辨认后,确认此人正是“以笔为枪”的爱国文人…郁达夫。[无辜笑] 1931年春天的杭州,郁达夫正在酒馆与朋友聚会,突然传来消息:胡也频、柔石等五位左联作家在上海被秘密处决,在场的人都震惊了,只有他一口喝干杯中酒,然后把酒杯摔在地上。 那个年代到处都是特务,文人说话写字都被监视着,一不小心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他完全不怕,直接在酒馆的白墙上写下了《咏鲁仲连》这首诗。 诗中“劫数东南天作孽”直接批评当时的黑暗政治,“义士纷纷说帝秦”则讽刺那些向权贵献媚的文人,在那个充满恐怖镇压的年代,这样公开表态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很多人从“酒醉鞭名马”“情多累美人”这两句诗里,读出的是一个风流才子的自我炫耀,但实际上郁达夫想表达的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名马”其实指的是他的文学天赋,他早年因为《沉沦》这部作品震动整个文坛,连鲁迅都称他为“新文学扛鼎之人”,但他对自己没能把才华完全用在理想事业上感到强烈不满。 “鞭名马”表达的正是他对自身才华未能发挥到正确方向的愤怒和自责。 “情多累美人”这句话,指向的是他那段最终破裂的著名感情经历,他曾经为了追求王映霞而抛弃原配妻子,但最终两人关系破裂,甚至公开互相指责攻击。 所谓“累美人”,是他对自身这段经历的反思,而不是表面上的风流自夸。 写完这首诗三个月后,他前往富春江严子陵钓台,把诗刻在了峭壁上,这个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鲁迅对此表示赞许,但军统却把他视为眼中钉。 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先后在国内和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担任文化界抗联主席,成为南洋华侨抗日活动中的重要人物。 新加坡陷落后他逃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表面上在酒厂工作,实际上暗中救助了很多抗日人士和华侨。 他精通日语被迫给日军当翻译,但他利用这个职务之便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1945年8月29日晚上他被日本宪兵带走,从此失踪,四年后人们在丛林中发现了他的遗骸。 根据后来日本战犯的供述,他因为掌握了日军的罪行证据而被杀害,死前很可能遭受了残酷的审讯折磨。 从《咏鲁仲连》这首诗开始,他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证明了一个道理:面对乱世,文人既可以选择明哲保身的沉默,也可以选择发出不屈的声音。 他早期确实迷茫过,为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之间的冲突而痛苦,但最终他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在那首诗中表达的信念。 从杭州酒馆的那次愤怒题诗,到富春江边的公开刻石,再到南洋的抗日救亡,他走出了一条从个人苦闷到家国担当的人生道路。 今天富春江水依然奔流,严子陵钓台上的风依然在吹,那些当年选择向强权低头的文人早已被人遗忘,而像郁达夫这样坚持到底的人,却被历史永远记住了。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完真的肃然起敬,以前只知道郁达夫是文学家,没想到他这么刚,是个真爷们!在那种环境下敢写诗刻字,简直是提着脑袋做事。”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原来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这不是炫耀,是自责和痛苦啊,他把自己的才华和感情都看得太透了。” “最意难平的是他死的时候!日本都已经投降了,他还是没能逃过毒手,而且死得那么惨……太难过了,英雄往往没有好结局。” “对比一下当时那些选择当汉奸的文人,郁达夫的选择真的太可贵了,他把骨气刻在石头上,而有些人把软骨头写进了历史。”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郁达夫这种“宁折不弯”的文人风骨? 官方信源:中国作家网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