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5日黎明,平壤城墙上的清军士兵紧张地望着远方。日军16000多人兵分四路向平壤发起总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天时间,清军就从全面防御转为全线溃败。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总指挥叶志超一夜之间竟然逃出了500里,创下了“闪电撤退”的纪录。 日本明治政府早在1872年就制定了“征清方略”,1882年更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写入《邻邦兵备略》。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精心准备。 1894年春,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等待已久的契机。日本政府居然怂恿清政府出兵,还假惺惺地表示“必无他意”。 清政府轻信了日本的保证,派兵赴朝,正好落入精心设计的陷阱。 从纸面数据看,清军并不处于劣势。清军拥有军舰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达八万吨,而日本联合舰队总吨位近六万吨。 在陆军方面,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甚至有人说,如果清军四大舰队同时参战,很有可能击败日本海军。 平壤之战中,清军本来占据有利地形且粮草充足。当日军同时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时,清军指挥系统陷入混乱。 最为致命的是总指挥叶志超的贪生怕死。当城北牡丹台和玄武门失守,将领左宝贵战死沙场后,叶志超立刻决定弃城逃跑。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指挥系统同样问题严重。开战后不久,旗舰“定远”号的舰桥竟然被自家火炮震塌,提督丁汝昌受伤,整个舰队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 清政府最大的问题在于腐败深入骨髓。海军经费居然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总额高达约750万两白银。 派系斗争也是致命伤。户部尚书翁同龢与李鸿章政见不合,竟然刻意卡住北洋军费。南方各舰队与北洋水师之间也存在深刻矛盾,战时互不支援。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现代国家体制,战时可有效动员全国资源。通过公债筹集了2.5亿日元(约合1.7亿两白银)的战争经费。 而清政府的财政体系已经崩溃,战争经费需要向汇丰银行借款。北洋舰队战时仅获150万两拨款,根本无法与日本抗衡。 人员素质差距更为明显。日本军官普遍留学英国,采用英国海军操典。而清军高级将领大多是行伍出身的旧式武夫,甚至连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专门训练。 日军发现清军炮台射出的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极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 而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2.3亿两白银赔款,相当于它7年的财政收入。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欣喜若狂:“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
1894年9月15日黎明,平壤城墙上的清军士兵紧张地望着远方。日军16000多人
闻史忆今阁
2025-09-13 15:18:16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