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军方最近闹了个大笑话,他们不得不公开承认,之前宣扬的所谓“9月5日成功完成

老阿七说史 2025-09-13 11:40:44

菲律宾军方最近闹了个大笑话,他们不得不公开承认,之前宣扬的所谓“9月5日成功完成仁爱礁补给”根本就是假消息,几天过去了,这场戏终于唱不下去了。 9月5日那天,菲律宾军方信誓旦旦地对外宣布“成功完成仁爱礁补给”,还特意强调“过程顺利、未起冲突”。 这话一出,不仅美联社等外媒纷纷跟进报道,菲律宾一些政客和媒体更是兴奋得不行,差点没把这场“补给行动”吹成“突破封锁、扭转战局”。 谁能想到,才过了几天,这场“胜利大捷”就被自己人给打脸了,菲海军发言人亲口承认,9月5日根本没完成补给,最后一次有效补给还是几个月前的事。 这剧情反转得比肥皂剧还快,一时间,菲律宾军方成了国际舆论场上的“搞笑担当”。 先来捋捋这出戏的来龙去脉,今年9月5日,菲律宾方面突然对外宣称,已“成功完成对仁爱礁坐滩军舰的补给”,而且还刻意强调“没有遭遇中方阻拦”,试图传递出一种“突破封锁,行动顺利”的信号。 消息一出,西方媒体迅速跟风,美联社、路透社等轮番报道,有些还语气夸张地暗示中国“防线被突破”。 然而,事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根据AIS航迹数据显示,9月5日当天,菲方船只甚至没有进入仁爱礁潟湖,更别说完成补给了。 中方早已布下重重防线,菲方船只刚一接近就被中方执法力量驱离。 这些数据和卫星图像摆在那里,打脸来得非常直接,最终,就连菲律宾自己也装不下去了,9月9日,菲海军发言人在《星报》的采访中改口,称“最近一次成功补给还是几个月前”,并且刻意回避9月5日的相关行动,等于默认了那天什么也没完成。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精心包装过的“信息泡沫”,还没等外界完全信服,就先被自己人戳破了。 菲方补给失败,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中方早已在仁爱礁周边构建起一整套,海空一体化的监控体系,从海警船、海军舰艇,到直升机、无人机,甚至连卫星都在实时监控。 据《环球时报》援引卫星影像与执法资料显示,中方共出动24艘舰船配合空中力量,构建了立体式防线。 面对这样的防控强度,菲方的小型运补船根本寸步难行。 过去几年里,菲律宾多次尝试“硬闯”,但每次都被中方依法拦截,而且中方的拦截行动始终保持克制,没有过度使用武力,更多是通过广播警告、机动拦截等方式进行非接触防范。 这种“有理有节”的执法方式,不仅维护了地区稳定,也为中方赢得了相当的国际理解与支持。 反观菲律宾,想靠“突围”来制造舆论优势,结果每次都以失败收场。 这就像是一个人在不断撞墙,撞完一次还不长记性,非要一头撞到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补给没成功,菲律宾军方为什么非要对外宣称“成功了”? 背后原因其实不难猜,一方面,菲方内部压力不小,长期补给困难,驻守在仁爱礁的士兵面临断粮、断水的风险,这种局面如果公开,很容易引发国内批评甚至军心动荡。 为了平息质疑,菲方需要制造一种“我们已经掌控局势”的假象。 另一方面,菲律宾也在向外部势力“递交答卷”,在当前美菲军事合作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菲方急需通过“战绩”证明自己有能力、有立场与中方“对抗”。 这也是为何美联社等外媒在补给消息一出后就迅速跟进,因为这类“突破性”新闻正好契合西方媒体的叙事需求。 可惜,谎言终究站不住脚,当事实被揭穿,菲律宾的信誉也随之打了折扣。 就连《金融时报》也分析指出,菲方这种“虚张声势”的行为只会加剧区域紧张,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菲律宾军方“说一套做一套”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这几年里,从所谓的“突破封锁”,到所谓的“中方冲撞”,再到这次的“补给成功”,菲方一次次通过媒体制造噱头,但每次都在真相面前败下阵来。 问题在于,这种反复的“自打脸”操作,不仅损害了自身形象,也让外界对其话语权越来越不信任,再加上频繁借助外部势力为自己站台,菲律宾的外交和军事策略也逐渐变得“外强中干”,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漏洞百出。 而中方的态度从未改变,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争议,强调“必须在不挑衅、不制造紧张的前提下对话”。 但如果菲律宾一边要谈判,一边又搞“信息战”和“小动作”,那只会让局势更加复杂。 一场戏唱不下去了,下一步该怎么走? 从这次“补给乌龙”事件可以看出,菲律宾目前在区域问题上的策略已经陷入一种尴尬的循环,越是想制造“突破”,越容易暴露真实的困境。 想靠制造舆论优势来掩盖实际操作的失败,最终只会让外界看清其焦虑与无力。 更关键的是,这种“信息造势”一旦失控,会给地区局势带来误判风险。 比如,当外媒误读为“中方防线被破”,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紧张与误会,这对任何一方都不是好事。 所以,该收场的时候,就别再硬撑了。 继续炒作,只会让菲律宾在国际舆论场上越走越偏、越演越荒唐,真正的出路,是放下那点虚张声势的“面子”,坐下来谈,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