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一大半,只要供应链彻底成型,美国根本不用动武,就能达成目标……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大家发现没有,2025 年 9 月美国参议院抛出的 GAIN AI 法案,要求英伟达、AMD 等企业优先满足本土芯片需求,甚至禁止最高端 AI 芯片出口,这招数是不是看着眼熟? 四十年前美国对付日本时,就用过类似的套路,只不过当时瞄准的是日元汇率,现在换成了芯片供应链。 历史总是押韵的,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日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可谓风光无限,1985 年前后,日经指数不到五年就涨了 200%,六大主要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更是翻了三倍,东京地价总和能买下整个美国。 那时候的日本企业在全球买买买,从洛克菲勒中心到梵高的《向日葵》,好像全世界的好东西都得揣进日本人兜里。 1984 年美国国会审议《贸易与关税法》修订案时,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已经大到让美国人坐不住了,这情形和后来我们对着美国的贸易顺差有点像,但规模和底气可完全不同。 不过美国对付日本的套路,那叫一个手到擒来。 1985 年 9 月,美国拉着日本等国签了广场协议,表面上是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实际上就是逼着日元升值。 短短一年半时间,日元对美元升值 116%,直接把日本出口企业逼到了墙角。 紧接着又在 1987 年,搞了个卢浮宫协议稳定汇率,但这时候日本经济已经被折腾得进退失据了。 除了汇率武器,美国还拿着 "特别 301 条款" 到处调查日本商品,从香烟到皮革制品无一幸免,就像现在用关税大棒抡向中国商品一样。 可日本当时的应对简直是昏招迭出,为了对冲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央行连续降息,贴现率从 2.5% 降到 2.5%,结果大量资金冲进房地产和股市,形成了巨大的资产泡沫。 等到 1989 年通胀起来了,又连续五次加息到 6%,硬生生把泡沫捅破。 从 1991 年末到 2005 年末,日本六大主要城市土地价格指数跌了 76%,国民财富蒸发了 9.3 万亿美元,这就是后来被称为 "失去的三十年" 的开端。 更要命的是,日本当时金融自由化步子迈得太大,企业都靠土地抵押融资,地价一跌整个金融体系全成了坏账,至今都没缓过劲来。 美国当年掐准了日本三个死穴:一是经济严重依赖出口,日元一升值企业就活不了;二是金融体系脆弱,把鸡蛋都放在房地产这个篮子里;三是政治上对美国唯唯诺诺,广场协议明明是坑也得跳。 但现在美国想对中国故技重施,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看看 2025 年美国对华的动作:4 月份搞所谓 "对等关税",一度把对华关税加到 145%,结果 5 月中美会谈后又不得不降到 30%。 9 月份又抛出 GAIN AI 法案,想卡我们芯片的脖子,可华为昇腾已经能顶上了。 这些手段和当年对付日本的如出一辙,但效果天差地别,因为中国和当年的日本有三个本质区别。 首先是经济结构不一样,日本当年内需占比低,出口一受挫整个经济就趴窝,而我们现在内需对 GDP 的贡献率早就超过 60%,就算外需受点影响,国内市场也能托住。 其次是技术自主性不同,日本半导体产业虽然强,但核心设备和材料还捏在美国手里,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自主研发,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已经达到 2.5% 以上,关键领域都有备份方案。 最后是政策定力,日本当年在货币紧缩和宽松之间反复横跳,而我们搞 "双循环" 战略,既不搞大水漫灌,也不搞急刹车,政策稳定性强得多。 美国这套制裁把戏,对自己的反噬已经开始显现。 英伟达 2024 财年来,自中国及亚太地区的营收占比超过 40%,现在不让卖高端芯片,股价应声下跌。 美国企业想找替代市场,可中国占全球半导体消费市场的一半以上,哪那么好找?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对盟友也不客气,对欧盟、日本的商品都加征 15% 关税,搞得盟友怨声载道,这和当年签广场协议时的情形完全不同,现在的美国已经没那么多朋友,愿意跟着他们折腾了。 说到底,美国当年能整垮日本,是因为日本自己有致命弱点,又跳不出美国的圈子。 但今天的中国经济体量,是日本当年的好几倍,产业体系完整,政策工具箱丰富,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战略定力和制度优势。 美国想故技重施,恐怕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看看 GAIN AI 法案出来后,中国企业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这就是最好的回答:压迫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为什么说中国不愿意给美国台阶下?双方宁可两败俱伤,也不肯给对方一个台阶,但事情没
【36评论】【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