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本应是梦想启航的日子,可19岁的李同学却遭遇了人生最冰冷的“开学礼”。今年4月,他通过广东省残联选拔,以优异成绩被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录取,却在报到当天被校方以“怕影响其他学生”为由拒之门外。一张录取通知书成了废纸,一个家庭的希望瞬间崩塌。 李同学的父亲李昱含泪回忆,报到当天,儿子因自闭症写字稍慢,他主动向老师说明情况,却换来一句“我们不收自闭症学生”。更讽刺的是,校方称招生项目主要面向肢体和言语残疾学生,却从未在录取前核实学生残疾类型,直到开学当天才以“影响正常学生”为由劝退。李昱展示的残疾人证显示,儿子属于智力四级残疾,症状轻微,日常自理无碍,甚至曾在广州市重点职高特教班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可这些努力,在校方一句“你们学不下去”面前,竟成了毫无价值的笑谈。 这不是个例。据李昱透露,今年该项目录取的2名自闭症学生均遭劝退,另一名学生甚至在入住宿舍后被强制离校。校方声称“前两年从未录取自闭症学生”,可《广东省残联招生通知》中仅用“为主”限定招生对象,并未将自闭症排除在外。这种“先发录取再劝退”的操作,既暴露了审核流程的混乱,更折射出对特殊群体权利的漠视。 法律的红线在此事件中被踩得粉碎。《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普通学校不得因残疾拒绝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也未将自闭症列为不予录取的疾病。更关键的是,校方在录取时未核实残疾类型,却在开学当天单方面撕毁合同,这种“先许诺后反悔”的行为,不仅违背契约精神,更涉嫌歧视。 自闭症不是传染病,他们需要的不是隔离,而是理解与支持。李同学能通过残联选拔、完成职高学业,足以证明其具备学习能力;校方口中的“影响正常学生”,本质是对差异的恐惧,而非客观事实。当教育者用“怕影响”当挡箭牌时,失去的不仅是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更是整个社会对公平与包容的信仰。 目前,广东省残联已介入调查,李昱也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不仅是为儿子争取一个座位,更是为千万自闭症家庭敲响警钟:当教育者用“怕麻烦”代替“想办法”,当法律赋予的权利被“潜规则”践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拒之门外的“李同学”。 教育的本质是点亮生命,而非筛选“合格品”。此刻,我们期待校方能给出一个真诚的道歉与解决方案,更期待每个读者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态度——因为今天的沉默,或许就是明天自己或孩子被拒之门外的开始。
能去考试就已经给机会了[吃瓜]
【1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