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和谈存在可能性吗?先说答案,希望不大,主要是东大不想谈了,想脱钩。至于为什么,其实美国已经没钱了,政府囊中羞涩,大部分普通人也手头紧,有钱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些人对东大的产品需求也不多。 中美经贸这几年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美国一头扎进债务堆里,中国稳扎稳打往前走,和谈大门真还开着吗? 回想2018年,美国那边突然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海关马上对等反制,贸易额当时还稳在6000多亿美元高位。2019年大阪G20峰会重启谈判,上海的磋商桌上,中方团队反复讨论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美方强调所谓公平贸易。2020年1月,第一阶段协议签了,北京和华盛顿都松了口气,但执行起来,美方5月就延长对华为的出口禁令,中国企业只好加速国产替代。2021到2023年,拜登政府接着来,2022年10月半导体出口管制一出,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企业开始在越南调试生产线。2024年,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投520亿美元补贴本土,中国在武汉光谷搞光刻机研发。 到了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台,2月以芬太尼为由加征10%关税,中国对美国能源商品报复,3月美方翻倍到20%,贸易摩擦直线上升。5月日内瓦会谈和6月伦敦会谈,总算暂停91%互征关税,中方原125%、美方原145%的税率降下来,但剩余24%争议关税还挂着。7月瑞士谈判,美方想让中国在十五五规划里多搞消费导向,中国外交部强调维护多边规则。这些事儿一桩接一桩,双边贸易额从2018年峰值6335亿美元,滑到2025年前八个月约40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同比降33.1%,8月单月不足200亿美元。协议签了又被无视,信任早没了,中国自然不想再耗在谈判桌上,转而强化自身,降低对美依赖。 美国经济这块儿,问题越来越显眼。国家债务到2025年8月13日已达37万亿美元,9月8日又增2.09万亿美元,总额逼近37.43万亿。利息支出今年已1.1万亿,占联邦收入18.4%,国会山上两党为债务上限吵得不可开交,支出计划一拖再拖。普通人消费也跟不上,2025年第二季度实际支出环比只涨1.6%,远低于预期,很多家庭优先挑低价货,高价进口电子产品被晾一边。高收入群体就1%人口,在曼哈顿逛奢侈店,对中国制造的日常用品兴趣不大。数据显示,前八个月中美贸易额降15%,中国对美出口锐减33.1%,这直接反映美方市场缩水。中国企业一看,继续靠这不稳的市场,风险太大,就开始脱钩布局。在广州出口加工区,货物转向东盟方向,政府推双碳目标,光伏产业升级。 海关数据,前八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涨22.5%,达约5000亿美元,第一季度就超2340亿;对欧盟出口增10.4%,约3000亿美元。上海洋山港,满载太阳能板的集装箱直奔东南亚,中老铁路运建材到老挝工地,这些投资就是备用通道。科技上,华为东莞研发5G基站,国产芯片产量升30%,北京中关村优化供应链。越南河内工业园,中国企业新厂培训当地工人,印度班加罗尔洽谈软件合作。非洲和拉美也投了不少,如巴西港口扩建。这些分散风险,中国十四五规划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投入,避免单一市场绑架。美方推友岸外包,越南订单增20%,但物流成本涨15%,印度纺织交付延误,拉美供应链效率落后中国20%。美国消费者买手机价格涨10%,企业游说调整政策。中国在一带一路峰会上,和20国签约,建多元网络。 长远看,中美关系进长周期博弈,美国债务和消费疲软,施压力道弱了,中国补短板、拓市场,回旋空间大。2025年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拉锯,每边都筑防御墙。全球化前是互相嵌套,现在各自为营,比积累、抗压、自主。中国维护核心利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如南美基础设施投入,促共同繁荣。美国单边主义,只会自孤立,中国以创新为抓手,稳步走和平发展路。国际秩序向公平调整,中国共享机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谓台湾当局任何动作,都改变不了两岸统一大势。
中美和谈存在可能性吗?先说答案,希望不大,主要是东大不想谈了,想脱钩。至于为什么
虎虎聊娱乐
2025-09-12 13:35: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