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打工人不愿意当管理层了?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倒苦水,说老板让他做管理,他实在不想当。 我觉得很奇怪,他现在上有老下有小,正是用钱的时候,当管理层不是好事嘛,一不用担心被优化,二还能多拿钱,多好啊。 但他苦笑着说,事情可没这么简单,这个管理层谁爱当谁当,他可不干。 原来,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小型民企,只有三十来个人,有几个挣钱的项目,都是老板亲自抓的。 一旦当了这个管理层,就要面临老板的KPI压力和直接问责,大事小事都要找他过问,他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实在是没这个精力了。 与其如此,倒不如老老实实当个基层打工仔,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钱照样不少拿。 我仔细一想好像确实是这样,打工仔虽然没有地位,但凭自己的本事吃饭,没那么大的压力,来去自由。 而当了管理层后,不仅要面对老板的KPI考核,还要哄着下属干活,属于是两头受气。现在的00后都是大爷,可不吃职场PUA那一套,交代个任务都要斟字酌句,生怕人家一生气就撂挑子不干了。 这可不比以前,中层管理有很多福利可拿,包括高工资、分房、配车等等,尤其是在那种传统制造业和层级森严的公司,管理是核心,管理者才是大脑。 但在现在的知识经济和创意产业中,比如互联网、研发、设计、文化传媒等,核心价值来源于顶尖的专业技能和创造力,一个天才算法工程师的价值远超一个平庸的副总裁,公司的竞争力在于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不是经理。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顶级人才拥有极强的议价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跳槽、创业、成为自由职业者等方式实现价值变现,无需依附于“管理层”职位,而资本必须为稀缺的专家技能支付超高溢价,就无形中削弱了管理职位的薪酬优势。 另外呢,好多公司也在进行“去中层化”,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数字化工具,让高层管理者可以直接掌控更广的业务数据,许多传统中层“上传下达”的职能被流程软件替代,组织架构趋向扁平化、网状化,中间层级被压缩,生存空间变小。 这就意味着,老板临时搭建一个项目组,就能领导开展一个很大的项目,项目的领导权基于专业能力而非职位高低。一个资深专家就可以领导一个项目,项目结束后又回归成员角色,于是中层就变得可有可无。 在这种情况下,老板就很难画饼,忽悠一个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去当管理层了。尤其是当管理层的真实工作状态、薪资范围和口碑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外表光鲜,内里狼狈的现状被揭开后,就更难对员工产生什么吸引力了。 而更可怕的一点是,做管理对一个人的精力和情绪的消耗太严重了。他们必须时刻保持亢奋的情绪,对老板要表现得自信可靠,对下属要激励安抚,对平级要讲协作共赢。 无论个人心情如何,他们都必须佩戴着专业的面具,无时无刻在进行表演,哪怕是下了班都不能摘下来。 他们需要吸收来自上下左右的所有负面情绪,公司的裁员决策、客户的愤怒、团队的抱怨,全部由他们首先承接和消化,长期充当“人体滤网”,对心理健康的损耗极大。 一个普通员工再苦再累,也只需要接受一级的领导,下了班还是可以放松一下的,但管理层不能,他们随时都需要保持战斗状态,迎接老板的问责和来自下属的挑战。 由于新一代员工普遍厌恶权威、崇尚平等,他们普遍需要一个“赋能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只会发号施令的“命令者”,更不接受职场PUA。 这就导致传统的“管人”思维在他们面前彻底失效,管理者反而需要花费巨大心力去“被员工管理”,学习如何激励、沟通和说服,这对很多传统管理者是巨大的挑战。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知识和技能更新特别快,一个人长期不从事一线业务,赖以立足的专业技能就会生疏和过时,一不小心就被时代淘汰了。 一旦公司重组或失业,他们的管理经验高度依赖原公司的特定文化和架构,可迁移的技能可能不如一个一线专家。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普通员工更容易跳槽,而中层却很难。 而他们在管理岗位上待久了,思维模式很容易从“如何把事情做成”转变为“如何让上级满意”,经常被要求执行自己并不认同的公司政策,比如不合理的裁员、克扣福利等等,必须在团队面前维护公司,内心却充满冲突,导致严重的认知失调。 这种“向上管理”的能力,在外部人才市场上价值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是一种负资产,是人人都讨厌的人,甚至是资本家都讨厌这种人。 其实,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职场规则正在从“职位权力”向“专业权力”转变,一个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比只会管理的经理更有分量。 在这个体系里,员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螺丝钉,而是随身携带稀缺资产的“微型资本家”,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资产”出租给公司,也可以随时带着自己的资产跑路。 因此,越来越多的打工人不是在“逃避责任”,而是在用脚投票,选择一条风险更低、幸福感更高、个人价值更易实现的职业路径,这是职场文化一种深刻的进步。
饿了么新政策翻车,骑手集体吐槽换汤不换药,现在有两个问题,平台不得不重视!饿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