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认为,痰本是水随火上泛,龙骨能引动上逆的火与水重归下焦在中医古籍中,龙骨常

飞翔说健康 2025-09-11 20:40:22

陈修园认为,痰本是水随火上泛,龙骨能引动上逆的火与水重归下焦

在中医古籍中,龙骨常被誉为天生的妙药。张锡纯在著作中引述徐灵胎的见解,说龙得天地元阳之气而生,平时深藏不露,性情虽动却能静,所以它的骨骼带有特别的黏涩之性。这种特性使得龙骨能够收敛散乱的正气,因此无论是心神涣散、惊悸不安,还是肠胃滑脱、久泻不止,都能用它来调理。更难得的是,它只收敛正气,却不束缚邪气。哪怕外感病邪未尽,也能使用,不会因此闭邪生变。这就是为什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会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方子里加入龙骨,用来安魂定志。

张锡纯在临证时,常遇到伤寒、温病患者,表现为热盛而脉象偏虚,心中怔忡不安,精神恍惚,夜里难以入睡。这时若单纯清热或补益,往往收效甚微。但若将龙骨与山茱萸、生石膏合用,则效果立见。因为龙骨既能收敛正气,又能安定心神;生石膏清热,山茱萸固涩,三药相辅,正合“虚实夹杂、上下失守”之病机。张锡纯将这类经验收录在著作中,并附有案例如证。

对于龙骨与元阳之气的关系,张锡纯在总结徐灵胎观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挥。天地有元阳,人身也有元阳,这股元阳就藏在气海,是先天生命的根本。太极未分阴阳时,它处于无极状态,一旦分判,阳气上升而生心,阴气下降而生肾,于是阴阳两仪才得以成立。心属阳却藏血,肾属阴却含火,这正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龙骨与元阳气同气相感,当元气将要涣散时,服用龙骨就能将其收住。

张锡纯还特别指出,元气之散多由肝经外泄。肝主疏泄,若过度疏泄,就会导致元气耗散。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青龙,而龙骨与龙同气,所以既能固护气海元气,又能入肝经以防疏泄。正因为如此,《神农本草经》才将龙骨列为上品。临床上,若有人忽然中风,手足不遂,脉象弦硬,这正是肝风内动、肝火上扰。此时龙骨配牡蛎,往往能敛戢肝木,使脉象逐渐柔和,病情自然好转。张锡纯在书中还引用了镇肝熄火汤、建瓴汤等方子,均重用龙骨,并有验案佐证。

陈修园的论述,张锡纯在书中也有所采纳。陈氏认为痰本是水,随火上泛,龙属阳却潜伏海底,能引动上逆的火与水重新归于下焦。若与牡蛎同用,更是治痰的妙品。可惜后世不少医家只知龙骨涩以收敛,却忽视了它能潜降痰火的作用。张锡纯在整理时,提醒后学不可局限于“涩药”一面,否则就低估了龙骨的真正价值。

至于龙骨的炮制方法,王洪绪的观点也被张锡纯记载下来。王氏说,龙骨应悬于井中浸一夜后使用,可见其宜生用,不宜过度煅制。张锡纯的经验亦与此相符,通常以生用为主。但若遇女子血崩不止、或将流产等危急情况,为了快速收涩止血,才会选用煅制龙骨。因为煅后涩力更强,能在短时间内奏效。

综观张锡纯在书中汇总并阐发的各家观点,可以看到龙骨的功效远不止“涩以收脱”这么简单。它能收敛涣散的元气,使正气内守;能安定浮躁的心神,让精神宁静;能潜降亢奋的肝阳,平息风火内动;还能引导逆上的痰火下归,调和阴阳升降。正因为具备这些多重作用,龙骨才被历代医家高度重视,列为上品。

细细体会这些论述,可以发现龙骨并不是单纯的药物,而是与天地元气同源、能与人体元气相感应的宝物。它帮助人体恢复根本的平衡,让虚脱的元气重新归位,让动乱的心神逐渐安宁。正所谓“同气相求”,龙骨能与人之元阳相应,所以自古就有“安魂定志、固护根本”的美誉。

0 阅读:35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