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曾说:“光唱赞歌有什么用?莫言这种作家,不是太多,而是太稀缺了”!文学从不缺对时代光明面的歌颂,但能突破 “单向度叙事”、直面现实阵痛的创作,却需要打破惯性的勇气。 莫言的作品从不是 “赞歌式书写”——《红高粱家族》写抗战,却不回避民间力量的野性与混乱;《丰乳肥臀》写母亲,却不掩饰苦难中的挣扎与无奈;《蛙》写社会,更直面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碾压。这种书写需要顶住 “抹黑现实” 的质疑,拒绝将复杂的人间简化为 “完美叙事”。 反观当下部分创作,或沉迷于田园牧歌式的美化,或止步于表层的生活描摹,不敢触碰历史与现实中的 “灰色地带”。而莫言的勇气,正在于他始终相信:文学的价值不仅是歌颂光明,更在于用真实的笔触,为那些被时代忽略的百姓留存记忆,让苦难中的坚韧、无奈中的尊严被看见 —— 这种 “不回避” 的态度,正是当下创作中稀缺的精神内核。 “为百姓说话” 从不只是口号,而是需要深入骨髓的底层共情,以及对百姓生存逻辑的深刻理解。莫言的创作底色,是童年饥饿记忆、农村生活体验赋予的 “农民立场”—— 他写高密农村的土地、粮食、民俗,不是居高临下的 “同情”,而是感同身受的 “共情”。 在《生死疲劳》中,他借轮回的动物视角,写出农民对土地的执念、对政策变动的迷茫,这些细节若非真正扎根底层,根本无法触及。而当下不少作家,或脱离乡土太久,只能用想象拼凑农村;或陷入 “精英视角”,将百姓简化为 “苦难符号”。莫言的稀缺之处,正在于他始终站在百姓中间,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逻辑讲述故事 —— 他写的不是 “别人眼中的百姓”,而是 “百姓自己的人生”,这种 “接地气” 的共情,让他的作品能真正走进百姓心里,也让 “为百姓说话” 有了坚实的根基。 为百姓发声的创作,往往会触碰既有的认知边界,难免引发争议,而能在争议中坚守创作初心的作家,更为难得。莫言自创作以来,始终处于舆论的漩涡:《丰乳肥臀》被质疑 “低俗”,《蛙》被解读为 “批判社会现实”,获诺奖后又被贴上 “迎合西方” 的标签。 但他从未因争议改变方向 —— 他始终坚持 “用自己的方式写真实”,既不迎合主流叙事,也不讨好西方审美,只是执着地记录百姓的命运。这种坚守背后,是对文学本质的清醒认知:文学不应是权力或市场的附庸,而应是 “百姓的史笔”。当下不少作家,或因争议放弃深度创作,或因市场导向转向通俗写作,能像莫言这样,在争议中始终扎根底层、坚守初心的,寥寥无几。 “莫言这种作家太稀缺”,本质上是对当代文学的一种期待 —— 期待更多作家能跳出赞歌的舒适区,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期待更多作家能扎根底层,用共情的笔触记录百姓人生;期待更多作家能在争议中坚守,让文学真正成为百姓的 “精神家园”。 莫言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从 1981 年发表第一部作品《春夜雨霏霏》开始,他便踏上了文学创作的征程,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至少已经被翻译成 40 种语言 ,部分作品的外文译本更是多达两百多个,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巧妙融合,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文学标签。他的作品往往以家乡山东高密为背景,构建起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又极具真实感的 “高密东北乡” 文学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莫言以敏锐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的厚重。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高度评价,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莫言的文学创作历程中,福克纳与马尔克斯的作品无疑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给予了他诸多宝贵的启示。1984 年,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这里,他开始大量接触西方现代文学,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作品深深吸引了他。 福克纳的 “约克纳帕塔法县” 系列小说,通过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人性挣扎的世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则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构建了神秘的马孔多小镇,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 。这些作品让莫言意识到,作家可以通过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学领地,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沧桑。 除了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莫言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是广泛而多元的。海明威的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卡夫卡的荒诞与变形手法、结构主义对叙事结构的探索、新感觉主义对感觉的细腻捕捉、意识流小说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都在莫言的作品中留下了痕迹 。
易中天曾说:“光唱赞歌有什么用?莫言这种作家,不是太多,而是太稀缺了”!文学从不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9-11 18:12:39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