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认为,毛主席的伟大在于勇于剖析自己,时刻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尺度。 毛主席同志的一生就是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在延安时期,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和普通战士一样吃小米饭、住窑洞。当时延安条件极其艰苦,粮食供应紧张,毛主席就亲自扛着锄头,带着中央机关的干部们在杨家岭开荒种地。他经常天不亮就起床干活,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休息。 有一次,警卫员看他太辛苦,偷偷给他换了把新锄头,他发现后立即换回旧锄头,说:"大家都用旧工具,我怎么能搞特殊?"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感染了整个边区,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人人动手开荒种地。短短几年时间,边区就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建立了纺织厂、造纸厂等小型工业。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详细记录了他在延安的见闻。他惊讶地发现,共产党的领导人住的窑洞只有十几平方米,毛主席的办公室里连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用的是老乡家的旧方桌。周恩来睡的土炕上只铺着一条薄棉被。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他们指挥着千军万马,制定着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决策。斯诺感慨地说,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武器都强大,他称之为"东方魔力"。当时很多外国记者都不理解,为什么装备简陋的八路军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其实答案就在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处依然保持着简朴作风,他的睡衣补了又补,一双皮鞋穿了十几年。他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现在国家困难,我们多省一分钱,就能给老百姓多办一件事。"三年困难时期,他主动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和全国人民一起共渡难关。这种作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时候的干部下乡都是自带干粮,住在老乡家里还要付饭钱。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新中国在短短十几年里就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造出了原子弹、氢弹,把卫星送上了天。 毛主席同志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很深刻。他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吃苦耐劳,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文章里,他把艰苦奋斗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联系起来。中国历史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些精神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新的升华。 红军长征时,战士们穿着草鞋走完两万五千里;八路军在太行山上,没有枪没有炮,就用大刀长矛和敌人拼;解放区的干部群众,白天种地晚上纺线,支援前线。这些感人事迹都说明,艰苦奋斗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 毛主席同志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特别深刻。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曾提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毛主席当即表示,共产党已经找到新路,这就是民主。但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又特别强调"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当时有些干部觉得革命成功了,可以享福了,毛主席却提醒大家"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意把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进北京比作"进京赶考",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个比喻生动地体现了他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很多具体事情上。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很多人都主张先搞建设。但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抗美援朝,他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个决策展现了深远的战略眼光。三年困难时期,他带头降低伙食标准,不吃肉蛋。工作人员心疼他,偷偷在他的素菜里加了一点猪油,他发现后严肃批评了这种做法。 在干部教育方面,毛主席的忧患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经常用李自成起义失败的例子教育干部。李自成打进北京后,部下贪图享乐,很快被清军打败。毛主席要求干部读《甲申三百年祭》,提醒大家不要重蹈覆辙。他反对干部特殊化,自己以身作则。有次地方干部给他送来一些土特产,他全部退回,并写信批评这种风气。他要求子女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不允许搞任何特权。这些做法都是为了预防执政后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
胡乔木认为,毛主席的伟大在于勇于剖析自己,时刻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作为衡量自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8-31 20:28:55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