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复活!干涸了43年的第二大内流河,为何如今又有水了? 站在东居延海边,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一群群候鸟掠过水面,老牧民望着这片景象,眼角泛起了笑意。 二十多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模样,河床干裂,土地荒芜,那片被称为“沙漠明珠”的居延海变成了盐碱荒漠。 黑河,这条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928公里,发源于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个省区,最终注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的东居延海。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带静静流淌,滋润着广阔的戈壁,孕育出有名的居延绿洲。 黑河在过去被称为“弱水”,是西北地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河”,它不仅滋养了万物,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从50年代末起,黑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流域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上游地区用水量急剧增加,致使下游水量大幅减少。 黑河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20世纪50年代,每年大约有100天处于断流状态;到了本世纪初,每年断流的天数已经超过200天,1961年,西居延海彻底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也完全干涸了。 干涸后的河床露出白色盐壳,这是土壤结构遭到破坏的标志,东居延海失去水源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区域内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大片胡杨林枯萎死亡。 植被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原本栖息于此的二十多种国家保护动物,要么消失,要么迁徙他处,居延海干涸后,其所在的额济纳旗成为我国北方沙尘的重要策源地。 国家对居延海全面干涸引发的生态危机高度重视,决心改变黑河流域无序用水的状况,2000年,甘肃、内蒙古、青海等省区搭建起流域协调机制,开始推进水资源统一调度的系统工程。 一年之中,黑河存在三次“关键调度期”,全流域会进行集中调水,时间集中在七、八、九这三个月,集中调水要求中游所有取水口“全线闭口”,目的是在补充额济纳绿洲地下水的同时,让黑河水能够“集中下泄”至东居延海。 黑河能够“复活”并非偶然,而是国家与地方层面系统治理的成果,关键在于同步推进“节水”与“调水”举措。高效节水的滴灌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漫灌”方式。 滴灌系统借助管道将水分精准输送至作物根部,使农业用水效率提升30%以上,用水压力得以大幅缓解。 这样的调整不仅有效减少了农业用水消耗,还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保护祁连山生态源头同样重要,近些年来,该区域全面禁止乱砍滥伐与非法采矿行为,植被覆盖度逐渐恢复,雪山融水能够更稳定地补给黑河。 经过持续努力,2002年5月,即分水措施施行两年后,东居延海首次有水注入,不过没过多久便再度干涸,直至2004年,东居延海的水量才基本趋于稳定,且一直维持至今,已20年未曾干涸。 如今的黑河已然焕然一新,下游的居延海再度泛起碧波,水域面积达六十余平方公里,与八个西湖大小相近,每到春天,一群群天鹅、大雁及红嘴鸥飞至此地栖息。 另一个明显变化是风沙天气大幅减少,以往额济纳旗每年要经历几十次沙尘暴,而现在一整年仅出现寥寥几次,河岸两侧的胡杨林重焕生机,夏天为人们提供阴凉,秋天金黄的树叶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当地牧民不再担心风沙侵袭,而是忙着经营民宿和特色餐饮,收入比以往种地时提高了很多,河岸两侧的胡杨林重焕生机,金黄的树叶在秋天吸引着来自远方的游客。 参考资料:光明网,2024-08-20,《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
原地复活!干涸了43年的第二大内流河,为何如今又有水了? 站在东居延海边,湖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1 15:40:30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