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善恩 宋朝景定年间,临安城外的余杭镇上,王记布庄的掌柜王善仁是出了名的老实人。他卖布从不缺尺短寸,遇到穷苦人家还会半卖半送,可这年冬月,布庄不知为何接连发生怪事,刚进的新布夜里总会少几匹,门窗完好无损,地上只留几串淡青色的脚印,像极了孩童光脚踩过青苔的痕迹。 心情烦闷的王善仁寝食不安,起初还以为是毛贼作祟。这日夜里他特意守在布庄,却见三更时分,一道淡青色的影子突然飘进门来。那影子落地显形,竟是个穿青布衫的孩童,约莫七八岁,脸白得像纸,手里还攥着半块发霉的糕饼。孩童见了王善仁,也不害怕,只怯生生地说:“掌柜的,我的娘快冻僵了,求您给块布,我用这个换。”说罢从怀里掏出一枚乌沉沉的铜钱,钱上印刻着“地府通用”四个字。此刻,王善仁惊得浑身发麻,却见孩童冻得嘴唇发紫,心又软了。他取了两匹厚实的棉布递过去:“钱不用了,布你拿去吧,给你娘多裹几层。”孩童千恩万谢,捧着布化作青烟消失,地上的铜钱却仍然留了下来,摸着凉丝丝的还带着股泥土的腥气,第二夜,孩童又来了,这次带了一篮地府的“忘忧果”,说要换些棉花。王善仁依旧没有收其钱,还额外给了孩童些晒干的草药:“你娘若咳嗽,煮这个喝能好些。”一来二去,两人竟熟了。孩童说自己叫青儿,家住地府的“寒泽巷”,娘因生前欠了债,死后只能住漏风的破屋,他只好来阳间换些御寒之物。半月后的一天,青儿来的时候神色慌张,说是地府要查“阳间通商”的事,以后不能再来了。他塞给王善仁一张泛黄的纸:“这是地府的‘福恩帖’子,您日后若有难,烧了它就能得庇佑。”说完化作青烟离去,再没出现过。转年新春来临,余杭镇闹瘟疫,王善仁的独子也染了病,高烧不退,大夫都说没救了。就在绝望之际,王善仁想起青儿给的福恩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烧了。片刻后,屋内飘进一股淡香,一个穿青布衫的妇人走了进来,正是青儿的娘。她从怀里掏出一颗莹白的药丸,喂给孩子:“这是地府的‘清瘟丹’,多谢掌柜的仁心,救了我们母子。”孩子服药后不久,烧就退了,瘟疫也渐渐平息。镇上人都说王善仁积了德,才有神灵护佑。后来,王善仁在布庄后院立了个小牌位,上面写着“青儿母子之位”,每日供奉香火。他常对人说:“不管是阳间还是地府,做生意凭的是良心,待人凭的是仁爱。你帮了别人,福气早晚都会找上门来。” 此事渐渐传成了传说,余杭镇上的商家都学着王善仁,诚信经营、乐善好施。常常有人说,每逢雨夜,还能看见布庄门口有淡青色的影子徘徊,像是在守护着这户善良的人家——那是青儿母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阳间的一份仁心。
在古时候,有一个王爷去世了,他的家人买了15岁的童男月光和15岁的童女水灵,给他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