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两个月,LEAP-1C又放行,C919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两个月里,商飞把库存算到最后一台螺丝,俄罗斯把PD-14的图纸摊开,CJ-1000A的风洞连夜点火,美国一松手,发动机回来了,可“随时能断”的恐惧留在产线。 发动机是回来了,但“说不准哪天又断供”的担忧已经种下,这种不安全感,正在改变中国大飞机产业的思维方式。 客观来看,航空业的供应链安全问题不是新话题,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紧迫,C919作为中国按国际标准打造的大客机,原本是全球合作的典范,采用国外发动机、航电系统,同时结合国内制造能力,这种模式在全球化顺利时很完美,却在政治风云变幻时显出脆弱性。 这两个月的断供,其实给中国航空业做了一次意外的“压力测试”,期间的各种应对表明,中国航空产业已经有了不少技术储备和替代方案。 俄罗斯的发动机技术虽不能直接使用,但提供了宝贵参考,国产发动机的加速测试,则说明我们自己的替代方案已经在路上。 这场风波带来的最大变化,可能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企业开始从“刚好及时”转向“以防万一”,大家开始在思考:怎样既参与全球合作,又能有备份方案?这种平衡术,将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重要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航空供应链仍然是相互需要的,LEAP发动机制造商同样离不开中国市场,完全割裂对谁都没好处,这种相互需要带来了一定稳定性,但再也不会被认为是绝对可靠了。 C919未来的供应链策略可能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保持与国际供应商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快国产替代方案的研发,这样做虽然会增加成本,但却能更有底气应对风险。 从更大层面看,C919的供应链困境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如何在高科技领域既保持开放合作又实现自主可控,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难题,这次两个月的断供危机,可能会加速这个进程。 C919遇到的供应链问题,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核心矛盾的体现:全球化分工的效率与国家安全之间如何平衡?这个问题没有完美答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从效率角度看,全球供应链分工能降低成本、缩短研发时间,这是C919选择国际供应商的重要原因,但从安全角度看,过度依赖外部技术,特别是在关键部件上,可能会让整个产业面临风险。 这次断供打破了“技术无国界”的天真想法,实际上,技术从来都有国籍,特别是在重要领域,认识到这点,不是要回到闭门造车的老路,而是要更聪明地参与全球化——在合作中不忘自主,在开放中保持警惕。 未来中国高端制造业可能需要新模式:既不是完全自己搞,也不是完全靠别人,而是“开放自主”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既能学习全球先进技术,又掌握关键环节的自主能力。 C919的经历提醒我们,技术安全不是简单的国产化百分比问题,而是有没有在紧急情况下自己能顶上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长期投入,无法速成,但正如国产发动机的加速研发所显示的,压力有时能变成突破的动力。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之路就像走平衡木,需要在效率与安全、开放与自主、全球与本土之间不断找平衡,这条路不好走,但意义重大。
C919的处境真是挺微妙的。都说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这飞机就等于废了一半,飞
【53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