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违背艺术规律又怎能经久不衰?对样板戏请不要落井下石!”这一观点,精准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9-11 07:44:13

童祥苓:“违背艺术规律又怎能经久不衰?对样板戏请不要落井下石!” 这一观点,精准点出了样板戏评价中易陷入的 “非黑即白” 误区 —— 既不能忽视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争议性,也不该全盘否定其艺术层面的独特价值与流传韧性,需结合艺术规律、历史语境与社会心理综合审视。 从艺术规律来看,样板戏并非完全 “违背规律”,其能在一定范围内流传,恰恰源于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与突破。样板戏诞生前,传统戏曲多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为题材,表演形式侧重程式化的唱念做打,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 而样板戏首次将革命历史题材与传统戏曲结合,如《红灯记》以抗日斗争为背景,通过李玉和、李铁梅的英雄形象,将家国情怀融入戏曲叙事;《沙家浜》则以江南水乡为舞台,把智斗情节与京剧的唱段、身段结合,让戏曲从 “古” 走向 “今”。在艺术表现上,样板戏对音乐、舞美进行了革新:《智取威虎山》中 “打虎上山” 选段,用激昂的交响乐搭配京剧唱腔,强化了杨子荣的英雄气概;舞台布景突破传统 “一桌二椅” 的简约模式,加入实景元素,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 这些创新,让传统戏曲在表现现代题材时更具感染力,也培养了一批观众对 “红色戏曲” 的审美习惯 —— 即便历经岁月,《红灯记》中 “临行喝妈一碗酒”、《沙家浜》中 “智斗” 等唱段仍能被不少人哼唱,正是其艺术表现力的证明,并非单纯依靠历史因素 “强行流传”。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这一时期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彼时,国家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旨在通过戏曲这一深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反映新时代的风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从社会背景来看,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新纪元,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戏曲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一方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传统剧目的精华;另一方面,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以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在政策引导上,从最初对传统戏曲的改造,到后来不同时期对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侧重点的不断调整,戏曲政策在曲折中探索前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0 年文化部举办的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意义非凡。它不仅集中展示了自 1958 年大跃进以来戏曲艺术表现现代生活方面的巨大成就,更成为戏曲革新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这次观摩演出汇聚了多个剧种的优秀剧目,吸引了众多戏曲界人士参与交流,为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也为 “三并举” 戏曲剧目政策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对推动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戏曲革新的浪潮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 。传统剧目是戏曲艺术的根基,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表演技艺 。像昆曲《牡丹亭》,以其典雅的唱词、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与深情,几百年来经久不衰。这些传统剧目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凝聚着无数戏曲先辈的智慧和心血,是戏曲艺术的瑰宝 。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更新。现代剧目应运而生,它们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反映了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如豫剧《朝阳沟》,讲述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贴近生活,充满了时代气息,深受观众喜爱 。现代剧目能够让戏曲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与观众产生共鸣,为戏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 在戏曲革新中,我们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勇于创新 。传承传统,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深入挖掘传统剧目的内涵和价值,学习其表演技巧和艺术手法,将其精华传承下来 。同时,要对传统剧目进行合理的改编和创新,使其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例如,一些剧团在演出传统剧目时,对舞台布景、灯光效果进行了现代化的设计,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在音乐方面,加入了一些现代乐器和音乐元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 勇于创新则要求我们积极创作现代剧目,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 。在创作现代剧目时,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同时,要借鉴传统剧目的优点,将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戏曲韵味的作品 。比如在一些现代戏曲中,演员运用传统戏曲的身段和动作来表现现代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既保留了戏曲的特色,又展现了现代生活的真实 。

0 阅读:11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