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才被揭开。 北宋嘉祐七年,一代清官包拯病逝开封。出殡那天,百姓们惊讶地发现,从开封城七个城门同时抬出了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这个怪异的安排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官至从二品枢密副使。说起包拯,那可是个真正的硬骨头。这人从小就不一样,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这一待就是十年。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人到中年才正式踏上仕途,但这份孝心已经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包拯当官有个特点,就是不怕得罪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盛产砚石,早在唐代端砚即负盛名,为”文房四宝”之一。宋代规定每年都要向朝廷交纳一定数量的砚台,而历任知府为了中饱私囊,往往在定量之外要增收几十倍的砚石。包拯到任后,严令按照进贡数量制作和征收砚台,自己在离任时也未带走一方砚,深受百姓称颂。 更厉害的是,包拯敢跟皇帝的亲戚较劲。弹劾张尧佐。张尧佐平庸无能,因是宋仁宗爱妃的伯父,所以一升再升,权拜三司使,掌管财政、人事等实权,遭到朝臣非议。包拯联合其他谏官一起弹劾,然而,宋仁宗却力挺张尧佐,张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3天之内再度弹劾,结果,君臣之间起了冲突,仁宗一意孤行,再次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 包拯甚至和仁宗面对面交锋,言辞激烈之时,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气得仁宗拂袖而去。就这样的脾气,包拯在朝中树敌无数,那些被他弹劾过的权贵们恨得牙痒痒。 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话说得文效一头雾水,但包拯没来得及解释就咽了气。 嘉祐七年,八月初,开封城七座城门几乎同时出现送葬队伍。每队三口棺材,一共二十一口,从东华门、西华门等陆续而出。百姓围观,哗然。所有人都知道,是包拯走了。可没人知道,他在哪口棺材里。 这下好了,整个开封城都炸锅了。百姓们议论纷纷:“包老爷平时那么清廉,怎么搞这么大排场?”有人猜测:“是不是有什么深意?”权贵们更是急得团团转,想知道哪口棺材是真的,好去”拜访拜访”。 他心里清楚,自己得罪的人太多。有一回,密信直接送进他书房,说他若死后敢葬在开封,等着掘坟曝尸。包拯早就料到会有这种威胁,所以提前布下了这个疑冢之计。 这招真管用。连盗墓贼都被包拯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当时的盗墓贼们见棺材之盛,心下了然文效用意。他们本就是老百姓出身,小时候便听长辈们夸赞包公是正人君子,今日亲眼所见,更加证实褒扬之词。自己这等下人,又岂敢亵渎? 于是盗墓界几大头面人物聚在一起开了个会。他们说,包公乃我辈心仪之人,今日已故,理应长眠家乡。我们虽然犯罪,但也要有底线。谁若敢动其祖墓一根草毛,便是我辈共同之仇!从此,盗墓界立下了不成文的规矩:包拯的墓,谁也不能动。 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整整900多年。1973年春,合肥二钢厂扩建,需征用合肥东郊大兴集包公墓等处土地,当时正处特殊时期,虽然早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包公墓,也不得不为钢厂扩建让道。幸好省博物馆得知消息后,向上级打报告申请对包公墓进行发掘,才减少了文物被破坏的损失。 合肥文物部门对位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的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铭,还有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包拯墓志上的3000余字,不仅记录了其一生,还详细叙述了其死亡时间及死后由河南运回故里的过程。 考古发现让人震惊。这次发掘共清理了包括包拯墓在内的包氏家族墓葬十二座,出土陶瓷器、铜镜、铜钱、银压胜钱、墓志等各类文物五十余件,作为官居二品的北宋重臣,包拯及其家族的墓葬中竟然没有出土一件贵重的金器、玉器,这足以说明包拯的清廉刚正。 1985年开始对包公墓园进行重建,1987年建成,将省博物馆吴兴汉用于研究的20块包拯遗骨放入棺木中,另有15块保存在省博物馆。 900年的谜团总算解开了。包拯用21口棺材的疑冢之计,不仅保护了自己的遗骨,更让那些想要报复他的人无计可施。就连盗墓贼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感化,立下了”包公墓不动”的行规。 如今包公祠香火不断,说明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你觉得包拯这招疑冢计高明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
熹然说历史
2025-09-10 23:41:11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