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师傅收徒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第一个三年,徒弟给师傅家干杂活,不授艺、也不给工钱。第二个三年,师傅开始教手艺,给徒弟一些零花钱。第三个三年徒弟要给师傅打工,师傅给徒弟低于市场价的工资。这样九年过后,徒弟可以自己出去单干了,如果徒弟原意继续留下,师傅要给市场价的工资,年底还要给一点红利。 这规矩啊,用现在的话说,简直是“硬核”到家了: 第一个三年,徒弟得给师傅家干杂活,不教手艺,也不给一分钱。 第二个三年,师傅才开始传授手艺,给点零花钱。 第三个三年,徒弟要给师傅打工,但工资比市场价低。 九年熬下来,才能自己单干,要是乐意继续留下,师傅才给市场价工资,年底还有红利。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剥削”的味道?但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条被普遍接受的“行规”,里头门道深着呢! 先说这第一个三年,徒弟不学艺,不拿钱,就干杂活。这在我看来,是师傅在考察徒弟的人品和心性。你想啊,学手艺可不是过家家,得有耐心、有毅力、还得吃得了苦。要是连这三年杂活都熬不住,那说明心性不够,师傅也犯不着在你身上浪费精力。 现在很多年轻人学技术,恨不得上手就想拿高薪,稍微有点不如意就跳槽。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中国职场人跳槽意愿调查报告》显示,90后和00后在职场中的平均在职时长明显低于80后,对薪资和个人发展空间的要求也更为直接。这和旧社会学徒的“先苦后甜”模式,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然,咱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比较,时代背景不同了。但这种“磨性子”的理念,我觉得放到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第二个三年,师傅开始教手艺,给零花钱。这标志着徒弟正式进入“技术学习”阶段。这期间,师傅倾囊相授,徒弟勤学苦练,是一段真正的“师徒传承”时光。 我想到我的爷爷,他年轻时是个木匠。他跟我讲过,当年他跟着师傅学手艺,师傅脾气那叫一个火爆,手上功夫更是了得。爷爷说,师傅教他锯木头,尺寸差一点都不行,手把手纠正他的姿势,一个动作练上百遍是家常便饭。那零花钱,也就是过年过节给几个铜板,平时哪有什么闲钱。但爷爷说,那时候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学到家,不能给师傅丢脸。 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在很多传统行业,比如相声界、曲艺界,到现在还在延续。德云社的郭德纲先生,就一直强调要遵循“三年学徒,两年效力,三节两寿”的传统规矩。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行业伦理和规矩的尊重。 第三个三年,徒弟开始为师傅干活,但工资低于市场价。这其实是给徒弟一个实战和积累经验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技能,同时也能为师傅创造价值。 我有个朋友,她开了一家甜品店,做得挺火。她跟我说,店里也招学徒,刚开始的几个月,就是让她跟着做些打杂的活,熟悉流程,但也会给基础工资。等学徒上手了,开始独立制作甜品,她会按照学徒的实际产出给提成,但肯定比经验丰富的大师傅少一些。朋友说:“这叫‘磨合期’,也是‘成长福利期’。 她没经验,我得给她机会,但也不能让她一开始就拿大师傅的工资,这不公平,也容易让她浮躁。”我觉得这和旧社会的“第三个三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年过后,徒弟可以自己单干,或者选择留下拿市场价工资,年底还有红利。这其实是师傅对徒弟学成出师的肯定和回报。徒弟有选择的自由,师傅也展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留用。 我前段时间采访了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漆器大师李师傅。他跟我说,他当年学艺也是熬了十年才出师。出师那天,师傅送给他一套全新的工具,还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李啊,这些年辛苦了,以后出去闯,别忘了咱们这门手艺的根!”李师傅现在也有自己的徒弟,他说:“我教他们手艺,更教他们做人。这九年磨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心性、品德和对匠心的坚守。” 当然,这种旧社会的师徒规矩,放到现在肯定不能完全照搬。毕竟时代发展了,劳动法、职业教育体系都健全了,我们不能美化旧时代的剥削,但也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智慧。 我认为,这种传统师徒制的核心,是强调“长期主义”和“品德先行”。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都在追求效率,追求“短平快”的成功。但很多技艺和学问,恰恰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心性的磨砺。“慢”有时反而是一种“快”,因为打下的基础更扎实,学到的东西更深刻。 还有,师傅在第一个三年不教手艺,让徒弟干杂活,其实也是在考察徒弟的“德”。一个品德不好、心术不正的人,即使手艺再高,也可能祸害一方。这和我们现在讲的“德才兼备”是一个道理。据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3年)》修订说明中,也特别强调了“育人与育技并重”,将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旧社会师傅收徒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第一个三年,徒弟给师傅家干杂活,不授艺、也不给
趣史小研究
2025-09-10 17:34:39
0
阅读:125
老胡
怎么不说以前师父要管徒弟成家立业,徒弟娶媳妇和开新铺头师父都要在金钱上无偿帮助的。现在都是双标怪
剃刀定律
说话不能片面,以前都是十二三就当学徒,基本就是初一左右年级,都没开窍呢。白干三年,可那正是能吃的时候,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出徒也就是二十多岁,不是和这些大学生毕业一样年纪吗?
花雨满天 回复 09-10 20:40
说得很好。以前是不大的孩子做学徒。家里难养活。三年又三年的,是适应那时的情况。
三石老范
我认识的一个福建很有钱人家的孩子,当初就是这样去拜师的,应该是2008年,拜师费29万,那时他儿子上初一,辍学去的,前几年被打的体无完肤的,最后11年出师的,师傅给他在珠海买了房子,在香港和深圳各一个珠宝店,传统的不一定是错误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