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脚在九三阅兵展示出“东风快递”,朝鲜后脚就高调官宣——最新型洲际导弹碳纤维固体发动机点火试验!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个发动机试验吗?至于这么大惊小怪?为了让某些人看清现实,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要知道,这次试验用的可不是普通材料,而是被称为“航天黑科技”的增强碳纤维。别小看这材料,航天圈有个公认的定律:航天器重量每减少1公斤,就能让运载火箭减轻500公斤。朝鲜这次把这玩意儿用在洲际导弹上,意味着什么?导弹能变轻,就能装更多弹头,飞得更远,机动起来更灵活——简单说就是“打得更准、更远、更难防”。 更绝的是这次试验的发动机推力达到了1971千牛,专业人士换算过来,这相当于能推着200吨的重物直冲云霄。对比一下,美国“三叉戟”导弹的发动机推力也才不过2000千牛左右。要知道,这可是被西方制裁了几十年的朝鲜搞出来的东西,当年那些嘲笑朝鲜“连自行车都造不好”的专家,现在怕是脸都被打肿了。 最让美韩坐不住的是,这可不是什么初期试验,而是“研发阶段的最后一次试验”。这就好比学生宣布“最后一次模拟考结束,接下来准备高考”,意思再明确不过:批量生产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了。早在九三阅兵之前,金正恩就专门去视察了这个研发单位,当时就有网友锐评:“朝鲜的工业水平,早就不能用常规思路揣测了。”现在看来,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咱们来捋捋这其中的门道。朝鲜的导弹技术这些年简直是坐了火箭般进步。从早期火星-13导弹用液体燃料,发射前得像给汽车加油一样慢吞吞加注,到现在的固体燃料发动机,随时能打、说走就走,这进步可不是一星半点。液体燃料导弹就像老式蒸汽火车,启动前得烧半天水;而固体燃料导弹就像高铁,拧钥匙就能跑,生存能力天差地别。 这次碳纤维发动机的突破,更是让朝鲜导弹技术实现了“三级跳”。美国情报部门之前还在嘲笑朝鲜“连像样的复合材料都造不出来”,结果人家直接把这玩意儿用在了洲际导弹上。要知道,美国“民兵”导弹用碳纤维材料时,可是花了几十年功夫。朝鲜这波操作,简直是把西方的“技术封锁”当成了“通关秘籍”,越封锁越精进。 更有意思的是美韩的反应,活脱脱一出“热锅上的蚂蚁”大戏。朝鲜试验一官宣,韩国立马跳出来发射7枚导弹示威,可美国呢?象征性地发射了1枚就没动静了。这场景像极了课间打架,小弟咋咋呼呼往前冲,大哥却在后面拽衣角。有专家戳破真相:“美国现在忙着俄乌冲突,根本不想在半岛分心,发射1枚导弹不过是给韩国做做样子。” 韩国总统尹锡悦倒是硬气,放话要“坚决应对一切挑衅”,可转头就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驻韩美军这敷衍态度,估计能把尹锡悦气得睡不着觉。想当年美国承诺“协防韩国”,现在看来更像是“象征性围观”。网友辣评:“尹锡悦这是硬撑着演独角戏,盟友却在台下嗑瓜子。” 反观朝鲜这边,那叫一个淡定从容。试验成功后,朝鲜外务省直接放话:“美国等西方势力越是反朝,朝鲜越将加快实施自卫措施。”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越施压,我越要搞。”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节奏,把美韩的制裁大棒变成了技术攻关的催化剂,不得不说这操作确实高明。 为什么说这次试验是“王炸”?看看数据就知道了。朝鲜现有火星-18导弹射程已经达到15000公里,完全能覆盖美国全境。而这次碳纤维发动机量产之后,新型导弹的射程只会更远,突防能力只会更强。更要命的是,固体燃料导弹发射准备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分钟,美军卫星刚发现目标,导弹可能已经升空了。 这就让美国精心构建的亚太反导系统显得格外尴尬。花了几千亿美元建的“萨德”“宙斯盾”,在机动性极强的固体燃料导弹面前,简直成了摆设。有网友调侃:“美国防空系统操作员怕是要开始连夜加班了。” 朝鲜这波操作的时机也耐人寻味。中国九三阅兵展示“东风快递”,本质上是向世界秀出维护和平的底气;而朝鲜紧接着官宣导弹试验,则是在告诉某些势力:“东北亚不是你想来就来的地方。”这种默契的战略呼应,形成了对美韩军事施压的双重反制。西方总说中俄朝“搞阵营对抗”,可看看是谁在半岛部署萨德,是谁动不动就搞联合军演? 更打脸的是,朝鲜用实际行动证明,所谓“制裁就能扼杀一个国家的发展”纯属谎言。当年西方把碳纤维材料列为禁运清单榜首,结果朝鲜不仅搞出来了,还用在了洲际导弹上。这种“越是封锁越是创新”的劲头,怕是让那些鼓吹“极限施压”的政客们夜里都得惊醒。 现在劳动党80周年阅兵临近,朝鲜大概率会展示“火星-19”“火星-20”这些新型导弹。到时候美韩又该如何应对?是继续发射那几枚象征性的导弹,还是硬着头皮加大制裁?恐怕无论选哪个,都改变不了半岛力量对比已经悄然逆转的事实。
一个奇怪的现象。欧美都不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中国却要不断加大力度研发?
【257评论】【2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