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死的,七年后,田汉的妻子才得知真相,没过一年,她也随他而去。田汉1898年3月12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一个普通农家,原名田寿昌。父亲在他9岁时去世,母亲靠手工选丝织绢带养家。他是三兄弟中的老大,从小帮家里干活。 田汉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农家,原名田寿昌。父亲九岁时去世后,母亲通过手工劳作维持生计。他作为长子,早早参与家务劳动。母亲重视教育,节省开支供他求学。1912年,他进入长沙师范学校,接受基础教育。 四年后,随舅舅前往日本,最初考虑海军方向,后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主修教育专业。在日本期间,他接触文艺界人士,积累知识。从小耳濡目染乡村戏曲和民间歌谣,培养了对戏剧的兴趣。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提供基础。回国后,他投身戏剧革新,创作话剧、歌剧、电影脚本和戏曲,总数超过百部。1920年,他出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集,推动文艺交流。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创办创造社,促进新文学发展。次年,在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参与出版工作。1924年,与第一任妻子易漱渝创办半月刊《南国》,传播文艺思想。1927年,出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主任和校长,指导学生创作。 次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建立南国社,推动新剧演出,在南京、杭州、广州等地巡回表演。1934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该曲后来成为国歌。他还创作《毕业歌》《天涯歌女》等作品,广泛流传。 田汉情感经历复杂。第一任妻子易漱渝于1920年与他结合,1925年因病离世。第二任黄大琳1927年相伴,1929年分开。第三任林维中从1931年至1946年,两人育有子女。1930年,他结识安娥,两人因共同追求结合,1938年正式结婚,安娥支持他事业,一同应对生活挑战。 田汉一生创作话剧剧本六十多个,戏曲剧本二十多个,电影剧本十多个,新旧诗词近两千首。作品如《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白蛇传》《关汉卿》等,影响深远。这些创作反映时代变迁,推动文化进步。 田汉的早期经历从乡村到海外求学,再到投身文艺运动,体现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的交融。他的作品注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关注社会问题,激发民众觉醒。这样的轨迹,不仅是个体成长的写照,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田汉晚年健康衰退,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1966年起,他被隔离审查,与外界断绝联系。隔离环境中,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有效控制病情。1968年,他被开除党籍。那年12月10日,尿毒症和冠心病发作,导致他去世,享年七十岁。 遗体以化名处理,无人领取。儿子田大畏获知消息后,未取骨灰。亲友不知详情,许多人认为他死得冤枉。安娥自田汉被隔离起,就失去他的消息。她坚持日常事务,等待归来。七年过去,1975年,她才得知田汉已故。她身体渐弱,次年离世。 田汉的去世成为家庭转折点。他的贡献虽中断,但作品曾在舞台和街头流传,影响一代人。安娥的等待体现伴侣间的坚韧,两人命运紧密相连。田汉的健康问题源于长期劳累,创作时投入大量精力。隔离后,缺乏适当治疗,加剧病情恶化。他的离世引发社会议论,许多人反思其一生功绩。 田汉的经历从创作高峰到晚年遭遇,展现人生无常。他的作品推动抗日救亡和新文化运动,留下宝贵遗产。安娥的离世进一步凸显家庭的悲剧性。这样的故事提醒人们,文化工作者的贡献需得到公正评价。 田汉的戏剧脚本曾在剧场演出,观众从中汲取力量。他的歌词激发民众热情,流传至今。安娥的支持体现在共同生活中,两人一同面对挑战。隔离中断一切联系,导致信息滞后。 七年等待中,安娥维持家庭运转,直至真相揭开。她的健康因此受损,很快追随而去。两人的人生交织,反映时代对个人的影响。田汉的贡献不止于国歌,还包括大量文艺作品,促进文化多样性。 1979年4月,国家为田汉恢复名誉,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会场庄严,领导致悼词,家属签收遗物。仪式后,众人前往墓地,使用衣冠形式安葬。 他的作品重新演出,如《白蛇传》《关汉卿》等,在剧场获得认可。事迹载入书籍,后人研读。安娥的离世未获广泛注意,但她与田汉的命运相连,亲属感慨不已。历史记录他们的付出。 平反后,田汉的贡献得到肯定,国歌恢复原词。他的戏剧理论影响后辈创作。追悼会标志一个时代的转折,纠正历史偏差。家属在会上回顾一生,强调其文艺成就。墓地安葬后,人们不时前来致敬。
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
千百年一叹
2025-09-08 22:56: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