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热门[超话] 本周(9月3日)迎来了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诞辰150周年。他的影响至今仍难以被简单定义。一方面,他与历史上最恐怖的政权之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他是无可争议的工程天才,其影响力延续至今,除了广为人所熟识的限滑差速器(LSD),还有另一项超前程得令人无法相信技术——牵引力控制系统。
在1930年代,纳粹执政党希望借Grand Prix大奖赛证明德国的技术实力,于是将大量资金投入梅赛德斯和汽车联盟(Auto Union),后者则制造了一系列由保时捷设计的赛车。
这些被称为A型、B型和C型的赛车,凭借机械增压V16发动机,实现了当时世人从未见过的巨大马力输出。然而,其强大的动力远远超越了当时底盘和轮胎的极限。据记载,车手们曾经历过在时速超过100英里(约160公里),甚至雨天时速160英里(约257公里)时发生车轮空转的惊险情况。牵引力控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保时捷的目标就是解决它。
保时捷与供应商采埃孚(就是如今以8速自动变速箱闻名的采埃孚)合作,为其1935年的C型赛车配备了限滑差速器(LSD),这一技术在战后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
同时,在1937年,费迪南德·保时捷为一套牵引力控制系统申请了德国专利(DE 695718C),并于1940年获得批准。牵引力控制具体何时首次应用于量产车尚不明确,但别克可能在1971年率先推出了名为Max-Trac的系统。这意味着保时捷的构想领先了时代约35年。
从技术层面上,保时捷在专利中描述的系统与传统的后驱车牵引力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完全相同:通过某种装置比较驱动轮与非驱动轮的转速,如果前者超过后者,则减少发动机扭矩。
保时捷的专利描述了三种不同的变体:一种使用差速机构,一种使用液压系统,一种使用电气系统。每种系统本质上都在监测驱动后桥和非驱动前桥的速度。如果后轮速度超过前轮速度,比较装置就会启动一系列连接至发动机化油器的杠杆。
尽管配备电机,但这本质上是一个100%机械的牵引力控制系统(即是“电气”的而非“电子”的)。根据描述,该系统采用一台“电气”比较装置,为每个车桥安装一个发电机,利用旋转产生的电压进行比较。如果电压不均,装置会启动杠杆并点亮仪表板上的灯泡,告知驾驶员系统正在工作。
直至今日,牵引力控制的基本原理依然如此,只是如今我们为每个车轮都安装了速度传感器提供数据,电子控制单元(ECU)不仅通过节气门,还通过点火正时来调节内燃机的扭矩输出。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中的牵引电机更能以惊人的精度控制扭矩。
这项发明在保时捷的众多贡献中并不广为人知,也不清楚他是否曾在公路车上进行测试。二战的爆发一度终止了Grand Prix赛事,战后盟军将费迪南德·保时捷投入监狱。
费迪南德·保时捷于1948年被宣告无罪。大约在同一时期,他的儿子费利(Ferry)在奥地利创立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保时捷公司,并打造了356跑车。费迪南德本人于1951年在斯图加特去世,享年75岁。
在他诞辰15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当同时承认其卓越的工程才华与深远影响,也不应回避他所做出的“浮士德式的交易”及其历史身份的现实。他的故事,是一个天才与一个残酷时代纠缠的复杂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