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路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被俘,马家军旅长问她:“你是不是张琴秋?”张琴秋沉思少许,摇头道:“不是,我只是一个伙夫。” 当时,祁连山下有一处马家军的营地。这天,一个穿着破棉袄、裹着头巾的中年女人,被人推进了审讯室。 马家军旅长 “啪” 地一拍桌子,扯着嗓子问:“说!你是不是张琴秋?” 女人弯着腰,用四川土话回答:“长官,我就是个烧饭的,叫苟秀英,老家在四川巴州,压根不晓得啥子张琴秋哟。” 旅长一听就愣了 —— 之前的情报说张琴秋是浙江人,可眼前这女人说的是地道的川北话,脑门上还沾着灶灰,看着就像个苦了一辈子的厨娘。 但其实,这个 “苟秀英” 就是张琴秋。她已经三天没吃没喝了。 三天前,她带着剩余的队伍突围,在雪山里迷了路,又冷又饿,最后晕了过去,被搜山的马家军抓住了。 张琴秋是西路军的政治部主任,她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份太重要。要是被认出来,马步芳肯定会拿着 “活捉红军大官” 的功劳,去跟蒋介石邀功请赏。 这时候,她想起在川陕根据地时学的巴山土话,没想到这方言成了最好的护身符。 张琴秋的革命路从浙江桐乡起步。1904 年生,1924 年在上海大学入党,1925 年与沈泽民(茅盾弟弟)结婚,后同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共建鄂豫皖苏区。1932 年沈泽民长征病逝,她埋了丈夫继续在川陕作战。 后来,张琴秋在通江红江县委担任领导时,还做过一件大事 —— 她带领 500 名农妇组成的赤卫队,没费多少力气就拿下了敌军一个团。 当时,女战士们用四川话对着敌人喊降,敌团长听得懵懵懂懂,最后只好乖乖缴枪。 这段经历不仅让张琴秋的四川话说得比本地人还地道,更让她明白:走投无路时,脑子比子弹更管用。 西路军在祁连山打了一场大败仗,场面特别惨烈。据幸存者回忆,1937 年 3 月的梨园口战斗中,红九军政委陈海松带领队伍断后,最后流血过多,死在了雪地里。 五军的女战士们为了掩护大部队,子弹打光后就跳崖牺牲了。 张琴秋带着政治部剩余的人突围时,队伍只剩 28 个人。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只能嚼草根填肚子,用羊皮裹着脚取暖。 有个战士冻得快不行时,从怀里掏出入党誓词 —— 那纸上的墨迹,早就被眼泪泡透了。 张琴秋被俘后,被送到羊毛厂做苦力。但她没闲着,一边干活,一边悄悄观察周围的地形。 她发现西宁中山医院的后墙有个缺口,晚上巡逻的士兵会在这里换岗。于是,她托人给地下党员吴忠莲带话。 吴忠莲找到之前被红军释放的军医罗承训。罗承训冒着生命危险,开了一张 “病危证明”,称 “苟秀英” 得了结核病,需要隔离治疗。 1937 年 8 月,押送张琴秋的囚车经过兰州,她在人群中突然看到一个人 —— 那是周恩来派来接应她的人,是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以前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她是同学。 可没想到,有叛徒告密,逃脱计划一下子泡汤了。 押解队伍到西安车站时,被马家军的骑兵围住,张琴秋又被戴上了镣铐,直接押往南京的 “首都反省院”。 在又暗又潮的牢房里,张琴秋和吴仲廉、陶万荣等女战士互相打气,还用指甲在墙上刻下 “坚持到底” 四个字。 1937 年 8 月 18 日,周恩来和叶剑英趁着参加国防会议的间隙,专门赶到反省院来。 周恩来用俄语说出 “莫斯科中山大学” 这个暗号,张琴秋一下子就哭了 —— 她知道,组织从来没忘记她们。 出狱后,张琴秋去了延安。在窑洞里,老朋友蔡畅拉着她的手说:“你瘦了,可眼神比以前更亮了。” 这时候的张琴秋,不再是以前穿列宁装的政治部主任,而是留着短发、系着围裙的 “大姐”。 在延安女子大学,她亲手教女学员纺线织布,还把川北民歌的调子改了,编成抗日战歌。 有学员问她:“张主任,您在马家军那里的时候,不怕吗?” 她笑着说:“怕过,但后来想通了 —— 革命者的血不能白流,得流得有价值。” 1939 年深秋,陈昌浩原配刘秀贞带孩子来延安。张琴秋帮她找保育员工作,还拿津贴给孩子买笔墨。这份胸怀,让后来成汽车专家的陈祖涛兄弟,至死喊她 “张妈妈”。 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成纺织工业部首位女副部长。她常穿蓝布工装下车间,用俄语和苏联专家聊机械图纸;在浙江考察时,蹲杭州丝绸厂染缸旁,和女工琢磨印花新方法。 可这位从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女英雄,“文革” 中被折磨致死。1979 年冤案平反,她的骨灰撒进钱塘江 —— 那是她革命的起点,也是牵挂的故乡。 如今读张琴秋的故事,不光见她装伙夫的机智,更见革命者在绝境中的坚守。她用四川方言骗马家军,用行动诠释 “革命理想比天还高”。 这种智慧与信仰的力量,是那个年代革命者的宝贵遗产。最黑暗时,他们信光明、用生命守护光明。张琴秋一辈子扑在革命与建设上,值得我们永远记挂、尊敬。
1937年,西路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被俘,马家军旅长问她:“你是不是张琴秋?”张琴
靖江的过去
2025-09-08 20:35: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