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被俘12年的李仙洲,主动交代了一个错误,谁知周总理听说后,却笑了笑,说:“这不是错误,而是大功一件!” 这天,周总理去功德林视察。 李仙洲是黄埔一期生,周总理在黄埔军校创建之初曾担任过政治部主任,从这个角度说,两人算是有师生之谊,李仙洲对周总理是很尊敬的。 在功德林,周总理见到李仙洲时,还询问了他的情况,这让李仙洲有些受宠若惊。 随即,李仙洲似乎想到了什么,就有些迟疑,接着对周总理说:“总理,我还有一个问题没交代。” 周总理好奇道:“哦,是什么问题?” 李仙洲说:“抗战中,我还办过一所国立二十二中学,和党争夺了人才。” 李仙洲除了是军事将领外,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爱好,那就是热衷于办学。 1941年,时任国军92军军长的李仙洲,带着92军驻扎在安徽阜阳。 在这里,李仙洲意外开始了教育事业。 早年,李仙洲当过几年小学老师,如果他没有报考黄埔军校,没有从军,他肯定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在安徽阜阳,李仙洲收到了许多求助信,这些求助信来自山东,是一些老乡和李仙洲曾经的学生写信向李仙洲求助,希望李仙洲能帮忙安置他们。 那时,因为战乱,许多孩子无家可归,连家都被日寇占领了,读书自然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李仙洲对此看在眼里,他心生怜悯,就把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安排在了92军的军部。 但后来,向李仙洲求助的孩子越来越多。 李仙洲就认为,军队毕竟不是收容所,他只能在短时间内收留一部分无家可归的孩子,现在孩子这么多,必须给他们找一个长期的解决办法才行。 于是,李仙洲决定办一所学校。 摆在李仙洲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 为此,李仙洲就发报向蒋介石求助,希望蒋介石能够拨经费,协助他办学。 蒋介石对此直接拒绝,还要求李仙洲把这些孩子补充进军队。 这些孩子年纪普遍不大,李仙洲不忍心让他们在战场上牺牲,还是坚持办学校。 因为蒋介石不拨经费,李仙洲又去找了陈立夫,请陈立夫帮忙。陈立夫对此倒没有拒绝,还给李仙洲提供了一些资金,这所学校这才得以开办。 为了应付蒋介石,李仙洲就给这所学校起名为“中央军官学校驻鲁干部训练班”。 这个名字很有迷惑性,蒋介石还以为这是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学校,就没有说什么。 当时,这所学校管吃、管住、管学习,为了维持学校的开销,李仙洲多方奔走,四处募捐。 直到1943年,这所学校获得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支持,正式改名为国立第22中学,这才获得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拨款。 学校里的学生对李仙洲十分感激,有的学生见到李仙洲时,也不叫他“校长”,而是叫他“总司令”。 1947年,李仙洲在莱芜战役被俘后,国立第22中学失去了资金来源,学校也就慢慢解散了。 据统计,这所学校先后培养了7000多名人才。 而这里面,8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山东。 李仙洲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错误,是因为山东是八路军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他认为他吸纳山东的孩子进入国立22中学,是和山东的八路军抢人才。 所以见到周总理时,他才会主动“认错”。 但周总理却没有批评李仙洲,还肯定了他的做法,并笑着对李仙洲说:“这有什么错?这是一大功劳,你培养的青年不是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吗?” 到了70年代,李仙洲的学生都成才了,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成了教授、大学的校长,都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出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总理为此还在1974年称赞了李仙洲,说他“给我们的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
1959年,被俘12年的李仙洲,主动交代了一个错误,谁知周总理听说后,却笑了笑,
碎星
2025-09-08 16:06:00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