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没能来大陆观礼阅兵,而是洪秀柱来了,而且央视给了个大镜头停留,相信马英九一定看到了。另外,高层在跟洪秀柱握手时,持续了30秒,半分钟的握手,马英九作何感想。 围绕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大陆向台湾同胞伸出了橄榄枝。一场“93阅兵”的盛大邀约,本意是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唤醒两岸共同的民族记忆,强调我们曾并肩作战,抵御外辱。 阅兵那天的镜头扫过观礼台时,有个画面让人印象挺深,洪秀柱坐在那里,胸前别着枚红色徽章,镜头在她脸上停了好几秒,足够让屏幕前的人看清她眼里的光。怎么没见着马英九,要知道,他之前几次来大陆,不管是祭祖还是参访,都挺受关注的。 洪秀柱这次来,走的每一步都透着分量。尤其是和高层握手的时候,那半分钟的时间,周围的声音好像都慢了下来。她握着对方的手,身体微微前倾,脸上带着笑意,又藏着点感慨。 有人数着秒表,说这大概是当天最长的一次握手,比寻常礼节多出了不少时间。镜头切到她转身时,能看到她整理了一下衣襟,像是完成了件挺重要的事。 洪秀柱不顾岛内巨大的政治压力,毅然出席此次阅兵。她获得了高规格礼遇,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政治勇气的肯定,更成为了反击“去中国化”历史叙事、重申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有力象征。她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宣言。 有评论员翻出洪秀柱过去的讲话,说她这些年不管在什么场合,嘴里常提的就是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哪怕遇到不少阻力,这话也没变过。 前几年她去厦门参加论坛,在台上说 “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刻在骨头里的”,台下掌声响了好几分钟。这次来观礼,她带的随行人员里,有好几个都是常年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出发前就说 “要把这边的声音好好带回去”。 马英九这边就显得有点安静。他卸任后虽然也常谈两岸交流,说过 “年轻人要多来往”,但总有人记得他在任时,搞过 “不统不独不武” 那套,看着像是在往前走,脚底下却总像踩着刹车。 有次他去台南参加活动,被人问起 “九二共识”,支支吾吾半天没说清楚,那画面后来在网上传了很久。这几年他办的青年交流营,报名的人一年比一年少,有台湾学生说 “感觉他说的交流,总隔着层东西”。 观礼台的座位安排其实藏着不少讲究。能坐在前排的,大多是这些年为两岸关系实实在在做过事的人。洪秀柱当年在台湾立法机构,顶着压力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协议,哪怕被人扔过鸡蛋,也没松过口。 她办公室的柜子里,放着厚厚一沓两岸企业合作的案例,每个文件夹上都贴着便利贴,写着 “已促成”“待跟进”,那都是她跑断腿磨出来的成果。 阅兵结束后,洪秀柱在接受采访时说,看到那些先进装备走过天安门,心里最想的是 “这么好的国家,两岸同胞都该好好守护”。 这话传到台湾,有退休的老兵给她发去短信,说 “终于有人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而马英九那边,有媒体拍到他当天下午在书房看书,窗外的阳光照在书桌上,摊开的书页刚好是讲两岸近代史的那章。 其实两岸民众心里都有杆秤。谁是真心想让大家往一块走,谁是揣着私心打太极,时间一长看得明明白白。洪秀柱这次镜头前的亮相,握手时的那半分钟,更像是种无声的表态,两岸的事,说到底要靠真心实意去做,光说不练,再重要的场合也站不住脚。 马英九要是看到那天的直播,或许会想起自己任上那些没办完的事,那些该说没说出口的话,到底成了心里的遗憾还是别的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如果台湾民众真的对“武统”有焦虑,对和平有渴望,就应该在岛内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坚决反对“台独”,这才是消除台湾民众焦虑的最好方法。
民众党主席黄国昌说,“台湾人不必承认自己是中国公民,但从文化和种族方面来讲,你的
【21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