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陆敢打仗,我就敢给他们送物资过去!”郭台铭,也就是富士康的创始人,表示如果两岸真的打起来,他会第一时间支援前线![凝视]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拿着母亲标会借来的10万元新台币,在台北县土城租了个小厂房,创办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最初只是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员工不到10人,订单时有时无。 转折点出现在1988年,当时大陆刚开放不久,深圳经济特区正在招商引资,郭台铭带着几个技术骨干,在深圳宝安区西乡镇租下一栋三层楼房,成立了富士康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 那时的深圳还很荒凉,从香港过关要走很久的土路,但郭台铭看中的是这里的潜力,当地政府为了吸引台商,推出了“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前两年免企业所得税,后三年减半征收,土地使用费也给予优惠,审批手续从原来的几个月缩短到几周。 当时深圳聚集了大量从内地来的年轻人,他们渴望工作机会,富士康的第一批员工月薪只有200多元人民币,但在当时已经算不错的收入,这些工人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电子产品组装技术。 随着订单增加,富士康在大陆快速扩张,1993年在昆山设厂,1995年进入太原,2007年落户武汉,最高峰时,富士康在大陆有44个园区,员工超过120万人,仅郑州航空港厂区就有35万员工,承担了全球iPhone产量的近一半。 这种规模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富士康曾尝试在印度建厂,但当地工人效率只有中国工人的60%,良品率更是相差悬殊,在越南的工厂也面临类似问题,当地缺乏熟练技工,培训周期长,成本反而更高。 产业链配套是另一个关键因素,生产一部iPhone需要上千个零部件,从芯片到螺丝钉,从屏幕到电池,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些供应商集中在方圆200公里内,有问题当天就能解决,而在印度或墨西哥,一个零件可能要等上一周。 苹果公司的数据显示,其200家主要供应商中,有86家在中国大陆设厂,这个供应链网络经过30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无法撼动的优势,即便苹果想要分散风险,也只能逐步调整,不可能一刀切。 富士康与大陆的关系早已超越简单的雇佣关系,富士康培养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很多人后来创业或加入其他企业,推动了整个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富士康也从大陆市场获得了巨大回报。 2024年富士康营收约1.8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超过70%来自大陆工厂的贡献,富士康累计为大陆创造外汇收入2374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GDP总量。 郭台铭本人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更是明显,他的财富主要来自富士康股份,而富士康的价值建立在大陆制造能力之上,如果失去大陆工厂,富士康市值可能缩水一半以上。 这种深度绑定让郭台铭的政治表态显得微妙,他曾多次表示支持“九二共识”,认为两岸应该和平交流,2019年参选时,他提出要把金门设为两岸谈判地点,主张经济合作优先于政治分歧。 但他也需要在岛内维持一定的政治形象,这次关于“送物资”的表态,既可以理解为人道主义援助,也可能是某种政治姿态,具体指向哪一方,他并没有明说。 商界人士普遍认为,郭台铭的核心利益在于维持现状,两岸和平对富士康最有利,任何冲突都会让其遭受重创。即便他个人有某种政治倾向,也不太可能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决定。 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已经成为两岸关系的稳定器,双方经济利益高度捆绑,谁也承受不起脱钩的代价,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其总出口的32%,大陆则需要台湾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一部手机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工合作,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在这个体系中,企业家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商业利益,而不是充当政治先锋。 郭台铭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从小作坊到全球代工巨头,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链协作,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也是两岸经济融合的缩影。 如今富士康虽然在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地设厂,试图分散风险,但核心产能仍在大陆,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因为迁移成本太高,而且其他地方的条件远不如大陆成熟。 回到郭台铭的表态,与其纠结他的政治立场,不如看清背后的经济逻辑,资本永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和平稳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任何理性的企业家都会做出符合商业利益的选择。 两岸关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纽带的强度,越是深度融合,越难以分割,这种相互依存虽然带来一些困扰,但也是维护和平的最大保障。 你觉得企业家在敏感时期的表态,是真心话还是场面话?如果你是郭台铭,面对两岸的复杂局势,会选择明哲保身还是表明立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新北市长侯友宜表示“两岸统一”、“九二共识”等说法,是国民党目前最不应该说的
【210评论】【1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