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作为我国北部的重要海域,如果有外国舰队进入,将会直接威胁首都北京,而渤海如今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内海,任何未经允许的外国船只都不敢驶入,全靠毛主席说的一句话[凝视] 1958年9月4日,一份只有短短几百字的声明改变了中国海防历史,这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让渤海从此成为中国内海。 这个决定背后,是新中国面临的严峻海防形势,当时国际上普遍采用3海里领海宽度,这个标准源于18世纪的“大炮射程论”,即海岸炮能打多远,领海就划多远,按这个标准,渤海中间会留出大片国际水域,外国军舰可以自由通行,直接威胁京津地区安全。 1958年夏天,国际法学家倪徵暎应邀到北戴河,向中央领导汇报各国领海实践,他介绍说,1930年海牙国际法编纂会议上,各国对领海宽度争议很大,英美等海军强国坚持3海里,而许多沿海国家主张12海里甚至更宽,以保护本国海洋权益。 经过深入研究,中国政府综合考虑了国家安全需要、海岸炮实际射程、国际法发展趋势等多重因素,决定采用12海里领海宽度,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充分的法理研究和现实考量。 12海里领海对渤海意义重大,渤海海峡最窄处约22海里,如果按3海里领海,中间会留出公海通道,但采用12海里后,借助海峡中的庙岛群岛作为基点,两侧领海相接,整个海峡被中国领海覆盖,渤海由此成为内海。 这个变化立竿见影,外国军用船舶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渤海,京津地区的海上屏障大大加强,同时,中国对渤海资源拥有完全主权,可以自主管理渔业资源,勘探开采石油天然气。 当时这个决定引起了一些国家质疑,认为12海里超出了国际惯例,但中国坚持这是维护主权的正当权利,时间证明了这个决策的远见。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确认,沿海国有权确定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宽度,中国的主张最终得到国际法认可,成为国际海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渤海作为内海的价值远不止国防,渤海油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海上油气基地,年产原油超过3000万吨,渤海渔业资源丰富,是北方重要的海产品供应地,环渤海经济圈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片海域,见证了中国海洋权益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从被动挨打到主动维权,从跟随国际规则到参与制定规则,中国的海洋意识在觉醒。 今天当我们谈论南海岛礁建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海洋强国战略时,不应忘记1958年那个关键决定,它不仅改变了渤海的命运,更开启了新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新篇章。 除了渤海,中国还有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海域,每片海域都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战略价值,比如南海的九段线是如何形成的?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的焦点在哪?这些都值得深入了解。 海洋权益关系国家发展大局,在全球化时代,90%的国际贸易通过海运完成,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如何更好地经略海洋、维护权益,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关注的话题。 你知道中国海岸线有多长吗?哪个省份的海岸线最长?你家乡附近的海域有什么特别之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了解的海洋知识! 信源: 毛泽东亲定12海里领海 解放军岸炮射程在此之上——中新闻
谁救了中国1840年,英国16艘战舰和28艘运输舰、7000兵力就把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