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曾警告中国: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不是南海争端,不是科技竞争,而

优优谈过去 2025-09-08 10:40:48

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曾警告中国: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不是南海争端,不是科技竞争,而是冷落了美国商界,如今6年过去了,真相真的如此吗?[凝视]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突破了95万辆,成为特斯拉全球产能最高的生产基地,苹果CEO库克2024年三次访华,每次都带着供应链高管团队。 中国美国商会2024年调查显示,82%的美企在华业务盈利,这个比例比2022年的74%还提升了8个百分点,第三届链博会美国参展商达到189家,比第二届增加了25家。 既然美企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在中美贸易摩擦最激烈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沉默? 2018年贸易战开打时,美国商界确实没有像1990年代那样集体发声,当年克林顿政府考虑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时,波音、通用电气等巨头联合施压,最终改变了政策走向。 这次不同了,美国国内政治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2024年皮尤民调显示,81%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这种氛围下企业很难公开为中国说话。 中国已经从单纯的市场变成了竞争者,比亚迪2024年第四季度电动车销量超过特斯拉,宁德时代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37%的份额,美企的心态自然变得复杂。 医疗用品公司Dealmed的故事很有代表性,2023年他们尝试把供应链从中国转到印度和越南,结果发现同样的手术器械,印度制造的合格率只有87%,中国制造能达到99.5%。 即使算上25%的关税,中国产品的综合成本仍然比其他国家低15%左右,六个月后,Dealmed悄悄把订单转回了中国。 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现象背后,是中美经济深度绑定的现实,2024年前11个月,中美贸易额达到6420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墨西哥2024年对美出口激增,看似替代了中国,但墨西哥从中国的进口也增长了29%,越南情况类似,对美出口的电子产品中,60%以上的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国。 美国的“友岸外包”更像是给中国制造加了个中转站,产品还是那些产品,只是多绕了一圈。 金融领域的联系同样千丝万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都在纽约有分行,摩根大通、高盛在上海和北京的办公室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外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达到3.7万亿元人民币。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在调整,一方面加快内需市场建设,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万亿元,14亿人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 另一方面在关键技术上加速突破,华为麒麟9000S芯片的出现,让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都感到意外,中国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 同时中国也在拓展新的合作伙伴,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7113亿美元,与欧盟贸易额7830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46.5%。 这些调整不是为了疏远谁,而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增强自身韧性,就像一家企业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国家经济也需要多元化的支撑。 回到马凯硕六年前的判断,现在看来过于简单了,中美商业关系的变化,不是谁冷落谁的问题,而是两个巨大经济体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重新定位的问题。 美企依然需要中国市场和供应链,中国也依然欢迎外资,只是游戏规则在变,参与者都在适应新的节奏。 您身边有没有观察到中美商业往来的具体变化?比如某个美国品牌的价格变化,或者某个中国产品在美国的处境?这种微观体感,往往比宏观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欢迎分享您的观察。

0 阅读:0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