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农民当年在山上刨出杨靖宇印章! 1967 年 6 月,吉林省通化市兴林镇的两位农民在田间劳动时,一锄头刨下去,忽然带出一个黄灿灿的铜疙瘩。 其中一位叫柳明章的农民觉得这东西沉甸甸的,想用它当烟袋坠子。擦亮之后,他发现这竟是一枚狮子形的印章,于是拿来几张纸,好奇地试着在上面盖章。 起初,钤印十分模糊,不过越盖越清晰,最后,纸上赫然出现 “杨靖宇印” 四个魏碑体汉字。 柳明章拿着那张盖了印的纸,手都有点抖了。杨靖宇啊!那可是在东北深山里跟鬼子硬拼到最后一口气的英雄,当地老人没少讲他啃树皮、嚼棉絮还坚持战斗的故事。他赶紧喊来一起干活的伙伴,俩人蹲在田埂上盯着那枚铜印,越看越觉得不一般 —— 狮子印钮磨得发亮,印面的字虽然有些斑驳,可笔锋里的刚劲劲儿一点没减,像是还能透出当年将军指挥战斗的气魄。 他俩没再提当烟袋坠子的事儿,心里都清楚这东西不是普通物件。那会儿没现在这么方便的通讯,俩人揣着印章,一路小跑回村找了村干部。村干部一看印章上的字,也急了,赶紧往上汇报,没几天就有县里的工作人员来把印章接走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枚印章是杨靖宇将军当年指挥抗联时用的,1940 年他牺牲后,这枚印不知怎么遗失在了战场上,埋在土里二十多年,才被两位农民一锄头刨了出来。 这事儿现在想起来还挺让人感慨的。柳明章他们一开始就想找个顺手的烟袋坠子,没想着要找什么宝贝,可真发现是英雄的遗物,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留着,而是赶紧交给国家。这不是说他们多懂文物价值,而是在他们心里,杨靖宇这样的英雄值得被好好对待,英雄的东西也该被好好保管。 现在这枚印章应该藏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让后人看。可它不只是个摆在那儿的文物,更像是个 “见证者”—— 见证过英雄的热血,也见证过普通百姓对英雄的敬重。要是当年柳明章真把它当成普通铜疙瘩用了,说不定这段故事就断了,咱们现在也少了一个能实实在在触摸到英雄过往的物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吉林珲春,一男子采松子下山时,突然看到旁边的树林中有动静,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东北
【3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