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年,30岁的李世民从突厥手中抢回60岁的表婶萧皇后,酒过三巡后问:“我和你前夫隋炀帝比如何?”萧皇后随口一答竟让李世民心甘情愿迎娶她。 萧皇后出生在567年,那是个南北朝末期的动荡年代。她是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但因为生于二月,江南习俗认为不吉利,就被送到叔叔东平王萧岌家寄养。没多久,叔叔夫妇双双去世,她又转到舅舅张轲家中。张轲家穷,她从小就得帮忙干家务,这让她养成了能吃苦的性格。她不光会做女红,还精通诗词、舞蹈、医术和占卜,这些技能在后来帮了她不少忙。582年,隋文帝要给次子杨广选妃,梁国其他公主占卜都不行,她被从舅舅家接回,占卜吉利,就成了15岁的晋王妃。这段婚姻一开始还算平稳,她和杨广生了一儿一女,关系挺密切的。你觉得,一个从小颠沛的女孩,怎么就一步步走上皇后位呢?这得从她参与夺嫡说起。 杨广是次子,本来没份当皇帝,但太子杨勇因为和小妾的事逼死正妻,惹恼了独孤皇后。她和杨广商量,杨广开始在父母面前装恭顺,她在宫里帮忙打探消息,杨勇终于被废,杨广上位。她被封为皇后,那时她39岁,杨广37岁。可杨广当皇帝后,搞大运河、三征高句丽,这些事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618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掉,她50多岁,随军北上,落到宇文化及手里,但宇文化及没把她怎么样,因为她是弟媳的母亲。619年,宇文化及败给窦建德,她又被窦建德接管。窦建德是为隋炀帝报仇起兵的,也没霸占她,只是安置好她。你想想,在那种乱世,她是怎么保全自己的?这和她的智慧脱不开关系吧。 窦建德没多久就被李世民打败,她带着孙子杨政道逃到东突厥。处罗可汗看在义成公主的面子上,接纳他们,还立杨政道为隋王,让他们管辖中原流民,继续用隋朝制度。她在突厥待了近10年,那地方风沙大,生活苦,但她适应下来了。野史说她嫁给两任可汗,但正史没提,正史里突厥视隋为正统,不会那么做。义成公主倒是嫁给可汗,但后来被杀。为什么野史总爱编这些?或许是为了增加传奇色彩,可事实是她在那儿只是避难。你觉得,历史书为什么不记录这些私事?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李世民生于599年,是李渊的次子。他早年跟着父亲反隋,立下不少军功。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当上唐太宗。这事让他背上骂名,但也稳固了权力。贞观年间,他改革制度,打败东突厥,国力强盛。630年,李靖灭东突厥,她和孙子被带回长安。李世民对她很尊重,没审问她什么,给杨政道封官。为什么一个年轻皇帝要礼遇一个老女人?这不是因为美貌,她那时60多岁,饱经风霜。李世民图的是政治资源,她代表隋朝遗老势力,还可能带着传国玉玺,那东西象征正统。他通过厚待她,拉拢前朝人心,避免别人说他不仁。你想想,如果你是李世民,会怎么处理这种前朝皇后?这考验的是政治智慧吧。 野史总说李世民封她为昭容,甚至纳她入后宫,还编出酒席上问话的段子。她回答说李世民是开国君,杨广是亡国君,李世民听了高兴,就娶了她。可正史如《北史》《隋书》没提这些。《资治通鉴》只说李世民礼遇她,没夫妻之实。考古发现隋炀帝墓里有她尸体复原像,也不是什么绝色。为什么这些传说流行?可能是小说家为了吸引人,添油加醋。像《隋唐演义》就这么写,但那不是历史。你觉得,区分正野史的意义在哪?如果信野史,会不会误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呢。 萧皇后回长安后,住在宫中别院。李世民常找她聊隋朝经验,她分享运河等事的教训,帮助唐朝治理。杨政道当了员外散骑侍郎,她管着孙子教育,没卷入宫斗。贞观年间,唐朝繁荣,她见证了这些变化。647年,她81岁去世。李世民下诏恢复她皇后位号,谥为愍,用三品官护葬,送回江都和杨广合葬。这显示李世民的宽容,也稳固了统治。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不是个人感情,而是为了形象,给前朝人安心。你想想,一个帝王怎么平衡过去和现在?这关乎王朝长久吧。
630年,30岁的李世民从突厥手中抢回60岁的表婶萧皇后,酒过三巡后问:“我和你
混沌于浮云
2025-09-07 00:43:42
0
阅读:506